字号
字号 标准
中国唐代帝陵

 

【书  名】中国唐代帝陵

【作 者】王双怀     

【出版者】陕西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K878.84/1079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王双怀历史学博士,生态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建成两门教程,先后出版学术著作近40部,代表作有《唐代历史文化论稿》《历史地理论稿》《中国西部开发史研究》《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明代华南农业地理》《二十五史干支通检》《中华通历》等。

内容简介

唐代共有20座帝王陵墓,主要分布在关中北部,陵园总面积将近3000平方公里。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唐代帝陵是唐朝皇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势宏伟,布局严谨。陵园中不仅埋葬着帝王、妃嫔和一些重要的大臣,而且埋藏着极其丰富的文物,是中国帝制时代皇家陵墓的代表。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大唐王朝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唐代帝陵则成为大唐帝国的缩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中国唐代帝陵》是王双怀教授在全面搜集史料和系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分为综合研究和个案研究两个部分,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角度对唐代帝陵进行了系统探索。作者首先论述了唐代帝陵的地理分布、建筑形制、石刻艺术及盛衰变迁,进而论述了20座唐代帝陵的营建过程、丧葬礼仪、陵园结构、陪葬情况及现存文物。书中还有大量地图、墨线图、统计表和精美的图片。充分展示了唐代帝陵的历史和现状,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彰显了博大精深的唐代文化。

前言

唐代是中国帝制时代的鼎盛时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帝王陵墓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共有 20 座帝王陵墓,除和陵、温陵外,都分布在关中北部坦荡如砥的平原和挺拔俊秀的崇山之间。若以唐都长安城为中心,东连泰陵,西连乾陵,可形成一个 102 度的扇面,东西长 140 公里,总面积将近 3000 平方公里。其分布范围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唐代帝陵有因山为陵和堆土成陵两种类型。献陵、庄陵、端陵和靖陵系堆土而成,其余均依山而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陵墓,均有相对独立的陵园。陵园坐北朝南,皆有城郭,每面各辟一门,门外筑有阙台,四隅设有角楼。南门内建献殿、寝殿。南门外开辟神道,列置石象生。此外,陵园中还有下宫、陵署等大型建筑以及数量不等的陪葬墓。其文化遗存之丰富,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可以说,唐代帝王陵墓是唐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热的兴起,唐代帝王陵墓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研究和介绍唐陵的著作却付之阙如。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唐代帝王陵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到不少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唐代帝陵进行了系统研究,写成了《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一书,并纳入“春秋经纬书系”,2000 年 2 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牛致功教授为该书写了序,充分肯定了唐陵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兹录其原文如下:1986 年春天,我与王双怀等同志共同考察过关中唐陵。自此以后,双怀同志就陆陆续续不断地收集有关唐陵的资料,现在终于写成了一本《关中唐陵研究》的专著。作为志同道合者,我不能不向双怀同志表示祝贺。研究关中唐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助于唐史的综合研究。很久以来,研究唐史者主要依据文献资料。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不少学者从事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扩大了唐史资料的范围,固然可喜,但对实物资料的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文物古迹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管理文物古迹的机构。特别是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这就是说,史学工作者应该把文物古迹也当作资料的来源。关中唐陵保存有许多重要的文物。例如,昭陵六骏,它集雕刻、书法、绘 画于一体,体现了唐代艺术的综合水平,堪称稀世瑰宝。在已经发掘的一些陪葬墓中,更有大量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内容。其中,有文物、壁画、墓志等。像献陵的陪葬者李凤墓、李寿墓,昭陵的陪葬者唐俭墓、尉迟敬德墓、张士贵墓及安元寿墓,乾陵的陪葬者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及薛元超墓等,无不发现了许多很有研究价值的内容。  

仅就墓志来说,李寿、唐俭、张士贵、尉迟敬德、安元寿等人的墓志,都有两《唐书》所不曾涉及的内容, 或者是与两《唐书》本传有相当差异的记载。安元寿在两《唐书》中没有其传,但却是唐初一个有相当作用的人物。了解此人,墓志更为重要。这些内容,都需要在和文献资料对照中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结果,必然丰富唐史的内容。这是史学和考古学相结合的必由之路。

其二,有利于当代经济的发展。当代经济的发展不像古代那样,只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而是多方面的。旅游事业也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旅游事业不是孤立的,它涉及交通、餐饮、宾馆及旅游商品等。这些行业,又影响到建材、建筑、汽车、食品、工艺品及商业等各个领域。不言而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从多方面刺激经济增长。西安是全国的旅游热点城市之一。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陕西的文物古迹多。过去,陕西被视为文物大省。1996 年 5 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全国各省文物进行鉴定,陕西文物数量多,品位高,一级品有 3500 多件,国宝级品有 120 多件,都是全国,故而被称为文物大省。这些珍贵文物中,有大量的唐代文物,不少与唐陵有关。如果进一步研究唐陵,扩大、深化唐陵的社会作用,必然吸引更多的游人。由此看来,研究唐陵是发挥陕西文物在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有效手段。

其三,可为发展当代文化艺术提供借鉴。当代的文化艺术远比唐代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但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今天的文化艺术是古代文化艺术的继续和发展,今人的发明与创造,必然借鉴于古人的已有成就。当代电影、电视及戏剧等历史剧本的创作与演出,像陕西历史博物馆那样被人赞颂的仿古建筑,1998 年 6 月欢迎美国克林顿总统访问西安时在南城门外举行的仿唐式迎宾礼,等等,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而是今人在借鉴古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结果。唐陵的建筑风格、壁画的丰富内容、文物的多姿多彩等等,都为今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不断进取提供了借鉴。毋庸置疑,研究唐陵和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王双怀同志是一个非常勤奋而颇有作为的史学工作者。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克服各种困难,从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关中唐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着重论述了关中唐陵的地理分布、建筑类型、石刻特征,还论述了关中唐陵的盛衰变化及其原因,并对关中唐陵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我相信,这样一本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专著,是会产生积极 的社会效益的。《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出版后,受到历史和考古界同人的赞许,《书海》2002年第 1期有专文进行评价。十几年来,该书早已售罄。不少读者来函希望再版。鉴于《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较为简略,笔者重新查阅了大量文献,结合近年来的考古资料,对该书进行了大幅度修改,终写成了这部《中国唐代帝陵》。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上编对唐代帝陵进行综合研究,中编对唐代帝陵逐一进行论述,下编收入与唐陵相关的其他内容。通过宏观研究、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深入揭示了唐代帝陵的历史和文化。本书融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既有严谨的论证,也有生动的描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是唐代帝王陵寝研究 的重要成果,可供文史工作者参考,也可供广大旅游爱好者阅读。希望本书的出 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并在唐陵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对本书的出版非常重视。韩琳女士在编辑方面做了大 量工作。学友樊英峰、胡元超、郑茂良及惠志刚先生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图片。研究生卜天舒、周梓翔、尚宝珠及肖琰参与了本书的校对工作。对此,笔者铭记在心,谨表谢忱!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