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生命的色彩:我们为什么没有绿色的头发
【作 者】史钧 著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索书号】Q111-49/5087
【阅览室】花津校区自然科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史钧:生物学博士,现任教于安徽科技学院。长期从事进化论领域的科普写作,擅长用轻松幽默的文笔介绍严谨的科学知识。曾出版科普作品《其实你不懂进化论》《疯狂人体进化史》《爱情简史》等,广受读者好评。
内容简介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恢宏悠远的生命进化历程中,缤纷的色彩扣动过进化的扳机,而我们人类,是灵长类动物利用色彩,与开花植物协同进化的最终产物。
《生命的色彩 : 我们为什么没有绿色的头发》以“我们为什么没有绿色头发”为切入点,探讨了色彩与视觉形成、色彩与体温调节、色彩与体型大小、色彩与群居动物的社会交往等问题,详细叙述了色彩是如何对生物进化及人类社会构建发挥作用的。详细叙述了不同的生命会呈现不同的色彩的终极原因和进化逻辑,以及色彩对人类社会构建的巨大推动作用。
作者延续一贯的幽默文风,以头发为经、色彩为纬,通过解谜式的巧妙铺陈,串起进化史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张庞大而细密的知识网络,叙述逻辑严谨而又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为什么没有绿色的头发
有一天傍晚我偶然路过上海外滩,当时晚霞满天,水清浪白的黄浦江江边人流如潮,不时有人停下来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看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仰起小脸,用脆生生的声音问:“妈妈,我们为什么没有绿色的头发?”
小女孩的问题穿过嘈杂的人群,如同清泉流过砂石,抵达我的耳朵,让我百感交集。可惜当时我有事在身,没来得及听到那位母亲的回答,便大步流星地走开了。后来,小女孩的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她的问题看似天真而幼稚,内核却复杂而有深度,就像一口幽深的千年古井,只要你愿意探究,就可以挖掘出无数的历史典故。
不必费心观察,你也能发现每个人的头发颜色各不相同,有黑色、灰色、黄色、棕红色、银白色等,但有意思的是,正如小女孩所说的那样,就是没有绿色。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经典套路,提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可惜在许多时候,当孩子提出一些有趣而奇怪的问题时,父母所给的答案往往是含糊的、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那当然不是父母的错,可能是科学界确实没有给出正确的回答。仅以上述小女孩的问题为例,很多研究人员可能会习惯性地借用一两百年前的经典理论,诸如拟态现象和保护色理论等来回答,但此类解释远远不够,或者说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假如用保护色理论来回答这个问题,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因为绿色的头发明明可以在丛林中起到完美的保护作用,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简直就是天然的迷彩服,人类为什么要放弃如此优异的自我保护装置呢?
所以,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全新的答案。
近十几年来,不断有学者关注动物的体色,并提出了许多类似的问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生物学家蒂姆卡罗曾经发表过一篇讨论哺乳动物体色的论文,在论文的最后,卡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哪种哺乳动物是绿色的?”这个问题和上述小女孩的问题可谓不谋而合。卡罗的论文发表在《生物科学》杂志2005年第二期上,而《生物科学》是非常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可见探究哺乳动物的体色并不是一个无聊或低俗的问题,而是一个真正的科学问题。可惜卡罗只是抛砖引玉,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称为“诡计”。既然是“诡计”,当然一言难尽了。
我打算用一本书的篇幅对小女孩的问题展开全面的讨论。那个小女孩对世界充满好奇,她理应得到一个认真的回答。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大读者和小读者能通过阅读这本书领悟到一个简单的道理: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科学原理,有的原理甚至值得科学家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探究。当然,我更希望家长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明白这一点: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启发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使他们不会由一个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的天才儿童成长为只知道烧烤、外卖、美容、自拍和手机游戏的闲散少年。
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正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们很容易把生命的色彩看作孤立事件,误认为莲叶是莲叶,荷花是荷花,花叶不同色,互不相关;绿色的树叶和红色的血液毫不沾边,枯黄的衰草和潜伏其中的灰色羚羊没有因果关系。事实并非如此,生命的每种色彩之间都存在着曲折的逻辑链条。它们都在阳光之下进化而来,并通过光线与能量的联结而成为有机的整体。什么样的生命包含什么样的分子,什么样的分子吸收什么样的光线,什么样的光线呈现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色彩激发什么样的视觉,什么样的视觉导致什么样的反应,彼此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草原到冰原,从大海到森林,从万丈深渊到广袤沙漠,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色彩,而每一种色彩都是宏观逻辑链条中的一个部分,都有其道理。只是由于司空见惯,我们很少意识到缤纷多样的色彩背后居然隐藏着诸多深刻的科学逻辑。
比如“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1921年之前,人们给出的流行答案是:海水映照了天空的颜色,所以是蓝色的。这个答案源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瑞利男爵,他提出的“瑞利散射”和“瑞利判据”都对光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瑞利认为:阳光进入大气之后,大量的红光被空气吸收,而蓝光则四处散射,所以天空看起来往往是蓝色的。海水本没有颜色,只不过因为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以看起来也是蓝色的。1921年,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做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同船的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拉曼“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他便把瑞利的理论告诉了小男孩。可是这个回答让拉曼深感不安,他随即在船上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棱镜分析,拉曼发现海水的颜色居然比天空的颜色还要蓝,所以不可能是反射天空的结果,但具体原因何在,拉曼自己也不明白。
拉曼并没有放弃回答小男孩的问题,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继续研究海水的颜色,最终得出了一个与瑞利理论不同的结论:瑞利关于天空颜色的解释是正确的,对海水颜色的解释却是错误的。海水之所以是蓝色的,并非因为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而是因为海水吸收了红光、橙光和黄光等长波光线,却很少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所以蓝光就会在海水中不断被散射,最终呈现出迷人的蓝色。拉曼以此为切入点,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光学研究时代,并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拉曼当初对那个小男孩的问题敷衍了事,把海水的颜色当作司空见惯的现象,根本不去思考其背后的科学原理,那么此后的一切就都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