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书  名】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作 者】张玮 著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

【索书号】I267.1/1215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

目前该微信公众号拥有30万爱好历史的读者。获凤凰网和“一点资讯”颁发的2017年自媒体“年度内容突破奖”。

2017年8月出版新书《历史的温度》,上市半年销量即超过10万册;获亚马逊中国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

内容简介

你真的知道“土肥圆”吗?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抗战期间,整个国家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为什么还是要轰炸日本?《最后一课》究竟有没有骗人?真实的潜伏,究竟是什么样?……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甚至一张图,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张玮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其实活色生香,带着故事,带着血肉,带着彷徨,带着信念。

历史,有真实的温度。


自序

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到,本《历史的温度》出了才半年,第二本就又要付印了。

记得在本书出版后不久,参加了一场活动,主办方在介绍我的时候,在“媒体人”的头衔之后,忽然加了个“作家”—当时在台下的我,一下子没缓过神来。

长这么大,次有人叫我“作家”。

但后来想想,大概也应该勉强算是一个作家了吧,因为通过写“馒头说”微信公众号和本《历史的温度》,我确实幸运地拥有了一批还算喜欢读我文字的读者。

承蒙大家厚爱,截至我写这篇序的时候,本《历史的温度》在半年的时间里,已经加印了10次。而在微信后台的消息里,读者拍给我的《历史的温度》的封面照片开始渐渐多了起来。

其中,有不少原本就是“馒头说”的读者,他们买到书后,想和我分享。

也有不少,是原本并不知道“馒头说”微信公众号的人,在书店买了《历史的温度》,通过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又成了“馒头说”的读者。

有的读者,还会给我发来他们在公共场合拍到的有人在读《历史的温度》的照片,我印象中,有好几张照片,是有人在地铁车厢里看《历史的温度》—那一刻我挺不好意思的,因为书很厚也很重。

而一转眼,《历史的温度2》又要来了。

这次的书名,沿用了本,倒不是懒得再想新书名了,而是觉得,“温度”这个词,还是挺贴切的。

在收录的文章方面,第二本一共收录了“馒头说”的36篇文章—还是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但我始终觉得,经过装帧、设计和排版,拿在手里的纸质书阅读体验是永远不可替代的。说句可能有点不要脸的话,我自己有时在翻《历史的温度》时,也会不知不觉看进去—这可能就是纸质书的魅力吧。

而第二本之所以比本少了4篇,是因为这一本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刊登读者评论—没有你们的支持,“馒头说”也不会有今天,所以希望尽可能地让更多读者评论呈现在书中。

当然,即便如此,《历史的温度》这本书应该也是市面上相同类型中比较厚的一本了,以至我和出版社的编辑开玩笑,说若不是你们在本坚持要放40篇,现在这些文章数量,其实可以够出三本了(编辑说她舍不得删,宁可提高成本)。

说到厚度,还有一件事要和大家汇报下:本书,出版社采取的是“裸脊锁线”的装订方式,成本其实比一般的胶装还要贵些。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因为书太厚,用传统胶装很容易散架;第二,这样装订,可以保证厚的书也可以平摊开阅读,这样可以改善大家的阅读体验。

所以,第二本书还会采用这样的装订方式,并不是“简陋”啊,请大家理解。

在大量的读者留言中,让我欣慰的,是对我说“受到了启发”这句话。

众所周知,写历史,我并不是“专业选手”,相对于科班出身的学者、作家,我只是一个历史的业余爱好者,所以虽然尽我所能对所引用的材料做了考证和筛选,但谬误之处肯定在所难免,大家一直给了我很多包容和体谅,我很感激。

但我还算有点信心的是,我的出发点应该是没错的,那就是我一直希望表达的一个观点: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如果看完《历史的温度》后,读者能有这样的一点点启发,那就是让我欣慰的一件事了。我绝不敢说为读者打开一道门,或者是一扇窗,我觉得,如果能稍微给大家拨动一下历史的窗帘,透出一道光,那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了。

最后,还是想和大家道一声感谢。

在出版本书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我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少改变,相信你们中不少人,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只有变化是不变”的时代。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谢谢你们对我的赞赏和鼓励,这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海莲·汉芙写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

“人类发明了文字,懂得写成并印刷成书籍,我们便不再徒然无策地只受时间的摆弄宰制,我们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义地击败时间。”

愿我们一起,保持对阅读的渴望和热情。

了解历史,适应变化,战胜时间。

是为序。


2017年12月17日

于上海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