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诗词与科学
【作 者】熊万杰,兰玉彬 著
【出版者】中山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O4-49/2214
【阅览室】花津校区自然科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熊万杰,男,1976年生,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博士,美国佐治亚大学模拟物理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相变动力学、深度学习以及计算流体动力学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E、Physica A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出版《物理学与传统文化》著作,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物理教师》《物理通报》《物理与工程》等刊物上发表推广文理融合的文章近10篇,获第九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兰玉彬, 男, 1961年生, 精准农业航空和国家重点人才工程特聘专家, 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内容简介
本书两位作者独辟蹊径地分析诗词中提及的或相关的科学现象,结合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对诗词进行分析和阐释,可谓是诗中有理,理中有诗,诗理结合,匠心独具。他们虽然从事的是理工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但是对诗词,特别是古诗词亦颇感兴趣,这既陶冶了情操,又促进了文理的融合,增加了科学知识的亲和度和趣味性,增添了诗词解析的理性和创造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序言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诗词宛如一朵瑰丽的奇葩,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盛开在人类文明的花园里,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展现出引人入胜的魅力。一些诗词中包含了对自然现象的描述,甚至渗透了诗人对自然现象乃至自然规律的理解和领悟。这些文学嫁接科学的诗句,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富有启发性和生命力。可以这样说,从《诗经》《楚辞》与汉赋一直到近现代的古体诗,好的诗词歌赋既是文艺的珍品、知识的载体,又是思想的源泉,不仅给人以艺术熏陶和思想启迪,还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导人们对科学的探索。
本书两位作者独辟蹊径地分析诗词中提及的或相关的科学现象,结合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对诗词进行分析和阐释,可谓是诗中有理,理中有诗,诗理结合,匠心独具。他们虽然从事的是理工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但是对诗词,特别是古诗词亦颇感兴趣,这既陶冶了情操,又促进了文理的融合,增加了科学知识的亲和度和趣味性,增添了诗词解析的理性和创造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本书就是他们努力探索的结晶,现在予以出版,值得鼓励。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无论是“上九天揽月”,还是“下五洋捉鳖”;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量子通信;无论是精准农业航空,还是智能无人农场;无论是天气现象,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受物理规律的支配。“物理”一词在我国古代主要表示事物运行的道理。唐代杜甫在《曲江二首》中言“细推物理须行乐”,宋代苏轼在《凌虚台记》中日“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清代纪昀在《河中石兽》中写道“尔辈不能究物理”等,都是这个意思。“physics”一词传入我国后,被翻译为“物理”是有文化依据的,但其研究范围扩大至物质内部的结构和物体运动的规律。如此看来,诗词与物理的邂逅,古已有之。今人对其做进一步挖掘,是值得肯定的。实际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本身是不分专业的,专业的划分完全是人类为了认识与研究事物的方便使然。因此,我历来主张文理分工而不分家,应从多学科、多专业的视野来审视与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我本人虽主要从事理工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但业余也喜好诗词创作与书法习作,出版了多部诗词与书法选集。因此,尽管我与此书作者素昧谋面,但是我仍欣然为此书作序。
最近,我国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诗词与科学》的出版,无疑是符合这一宗旨的。本书启示人们,欣赏诗词,要善于揣摩和推敲其中的字字句句,还可以从一些诗词中找到其对自然现象所做出的关联描述,从中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此同时,通过诗词中的一些描述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既有助于进一步展示古诗词的魅力,也有助于营造热爱科学的社会氛围。尤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可以同时在文学与科学两方面受益,这不啻是一项有益的尝试。相信这项工作会得到读者的欢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吴硕贤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