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诗经•新声集
【作 者】韩闻赫 编
【出版者】中山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642/4534
【阅览室】赭山校区艺术阅览室
作者简介
韩闻赫,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从事作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创作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选录40首《诗经》作品进行曲谱创作,系统性呈现诗歌原生文化语境与内在的音乐性,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并将当代演绎形式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使经典焕发出新的艺术感染力,展现具有中国韵味的语感、情感、乐感和美感。为丰富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体系提供了独特的示范样本,具备极高的艺术水准、文化积淀和美学价值。
前言
《诗经》为商周到春秋时期,中国北部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诗经篇目皆可歌,这在先秦典籍文献中可以找到不少佐证。《尚书·尧典》言:“诗言志,歌永言。”《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鲁国人为他表演《诗经》雅乐。当时东周衰弱,礼崩乐坏,而鲁国是大国,且为周王宗亲,乐队完备。鲁国乐工依次为他演唱十五国风、小雅、大雅、颂。《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对《诗经》的演绎集诗、乐、舞为一体,也是中国艺术传统发轫的重要表征。
《诗经》也是了解先民生产劳作情况、社会群体生活和集体情感的凭借。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说,我国先民结恩情、恋爱时用乐歌,农耕、打猎时作乐歌,对政治事务有所祈求、有所表达时也用乐歌。所谓“君子 以钟鼓道志”(《苟子·乐论》),曾经在山间水岸余音回绕、在巍巍庙堂间庄严唱颂的风雅章,寄托着中华民族对亲亲之爱的价值认同、对天地自然的感恩之情、对君子仪礼与高尚道德的追求,更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诗经》与音乐间相和相生的关系,已然成为今人的学术共识,但这也引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诗经》的音乐旋律没有被记录和承传,因而无法传唱。如果从复古的角度追寻,对于《诗经》诸乐歌演绎情境及形式的种种考证,似乎只能停留在历史的女想中。不过,正如加达默尔在《哲学解释学》中所追问的,“来自过去的陌生的生活世界而流传到我们这个受过历史教育的世界中的艺术品果真只能成为一种美学的历史的欣赏对象,而且只能表达它在产生时必须表达的内容吗?”诗乐并不是尘封于历史的经典,对《诗经》音乐性的发,也完全可以从征史而开新的视角切入,即以现代作曲理论技术和现代表演技术为基础,与时代审美同步,创作全新的《诗经》音乐作品。
这本《诗经·新声集》的创作缘起,正是基于如上考量。著者选取了四十首《诗经》作品,涵盖农事、征战、仪礼、德政、爱情等主题,尝试用音乐语言具象地还原先秦的历史文化风貌,让更多读者听众亲近先民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此外,也希望让经典作品《诗经》在时代语境中展现出磅礴的生机和力量,灼灼其华,振振其声,这对于推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的研究,以及当下的音乐创作表演实践皆有积极意义。本书歌词来源于:周振甫《诗经译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2年第1 版。
这批作品由韩闻赫、常馨内、黄磊、孔志轩、胡鸾作曲。他们以青年人特有的角度开展诗乐创作,以现代音乐语言丰富了《诗经》文本表达的形式与内涵,为当下歌曲创作领域注人一股新鲜力量:同时,也展现出年轻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思考、践行。对声乐界而言,本书不仅展示了一批有质量的歌曲作品,同时也对歌唱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这无疑有利于歌者在文化修养、专业技术、演绎表达等方面的提高。此外,本书亦可作为高校美育相关课程的教材,通过课堂讲解与赏析,以“音乐美”的形式展现祖国经典文学的不朽魅力。
最后,感谢所有参与歌曲创作、文字撰写、编辑排版、校对勘误的人员。向为本书出版付出努力的中山大学出版社致以敬意。我们希望能与广大音乐爱好者一道,为诗乐文化的发展、创新与推广而不懈努力!
编者
2023 年3月于中山大学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