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文化与历史:文明比较研究导论
【作 者】(美)菲利普·巴格比 著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K01/7742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阅览室二
作者简介
菲利普·巴格比( Philip Bagby, 1918-1958),美国当代人类文化史家。193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1956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出版《文化与历史》一书,对文化概念和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
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主要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基督教史,获博士学位,著有《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等多部著作。
陈江岚,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等。
夏克,学者,现居美国从事文化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哲学的涵义写起,回顾了历史哲学在西方的演化过程,讨论了“历史”一词的涵义发展,史学著作的编纂思想,分析了 “文化”“文明”的概念、类型及其与历史的关系,回应了学者对它们的不同争论。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于术语的详尽而精彩的界定,堪称历史文化学习者甚至研究者的入门参考书。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赞赏地说:“巴格比才能卓越,思路清晰,若非英年早逝,或有比《文化与历史》更为出色的论述问世。我给予他的著作的评价高于他对我的著作的评价。”
第三章:历史的解释
经常有人论证说,历史事件不像自然事件,它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不会重演”。然而自然事件也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粒沙,每一滴海水都不同于其同类——在某些方面不同,而在另一些方面则相。(确实有些物理学家争辩道,亚原子粒子和量子彼此之间是完全相似的。但是,这些术语是否意指了什么有助于我们整理感性认识的超出了假设实体的东西,那是有问题的。作为它们基础的无论何种实体,很可能与感觉对像一样是不稳定的。)科学家所做的,是忽略事件间的相异性,研究其相似性。科学家试图以对事物分类的形式,或者作为假设、理论、规律——术语和一般陈述,来加以表述的,基本上就是这些相似性。也就是说,这些相似性显示了某些不同种类事件,或者它们相互关系中的共同因素。
在这个方面,历史事件并非不同于自然事件。每一事件不同于其他事件,同时,又和另外一些事件相似。它们可以分为我们命名的不同种属、不同类型。如果它们没有被加以归类,我们就无法描述它们,因为描述无非是指出被描述事件同其他较为熟悉的事件之间的相似处。每一名词都是进行分类的,而形容词则是进行比较的。当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国家”“国王”“战争”和“革命”这些术语时,他表明了他所描述的对像或事件分成了他所熟悉的若干种类。的确,每个城市都不同于其他城市。但是,所有城市都展现了共同的性质,每个城市都拥有集中于相对狭窄的空间里的大量居民。这种共同点使我们能够把它们归类于“城市”这个术语中。如同历史学家所用的那样,“城市”之类术语确实定义得不很严格,但没有任何固有的理由,表明它们不应当被严格地定义。就“城市”来说,甚至量的定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为居民或人口数量设一个下限,而为每个居民或每个人占据的空间的相对数量设一个上限。恰恰是这类自然世界性质中的相似性,使得自然科学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