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


【书 名】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

【作 者】(德)韩炳哲 著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索书号】C52/4595(10)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阅览室二


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天主教神学。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让韩炳哲对于数字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批判,显得尤为重要且富于启发。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仪式标示的并非人心所向之地。相反,作为一个用来对比、衬托的外壳,它使我们的“当下”得见更为清晰的轮廓。不带怀旧情绪地勾勒出仪式消失的谱系,并不能说是一部解放史。沿着这个谱系会出现“当下”之症,首先是对共同体的侵蚀。与此同时,本书还会思考其他生命形式,它们或许可以将社会从其集体自恋中解放出来。

仪式是一种符号行为。它们流传下来并代表了承载着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秩序。它们制造出一个没有交际的共同体,而如今一统天下的是没有共同体的交际。

如今的世界在符号方面非常贫乏。数据和信息没有象征力量,因此它们不容被再认识。符号的贫乏使得本来用于创造意义和共同体、稳固生命的图像和隐喻悉数流失。持续的体验在减少,而偶然性在急剧增加。

仪式和典礼是真正的人类行为,令生命显得喜庆又神奇。它们的消失是对生命的亵渎和庸俗化,是把生命变成生存。因此,通过对世界重新附魅,可望获得一种治愈的力量,以抵御集体自恋。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显然,韩炳哲选择了一种与传统学院派哲学不同的道路,而这一选择,让他收获了当下广泛的欢迎。

——《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47期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