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雪枫文学音乐课:古典音乐中的文学名著
【作 者】刘雪枫 吴斌 著
【出版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J605.1-53/0214
【阅览室】赭山校区艺术阅览室
作者简介
刘雪枫
“音乐之友”创始人,音乐评论家,唱片收藏鉴赏家,文化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师从周一良、田余庆、祝总斌。先后就职于辽宁大学、三联书店、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曾任《爱乐》《留声机》中文版、《交响世界》主编及“京师爱乐丛书”主编。著有《贴近浪漫时代》《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交响乐欣赏十八讲》《穆特与秦腔》《耳根清净》《音符上的奥地利》《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德国音乐地图》等。“得到”《雪枫音乐会》、“蜻蜓FM”《古典音乐怎么用》、“三联中读”《陪孩子一起听音乐》、“十点读书”《雪枫文学音乐课》、“喜马拉雅”《古典音乐轻松听》《雪枫音乐亲子课》主讲人。
吴斌
资深乐迷、撰稿人,网名十月石,多年来以其撰写的一系列古典音乐评论受到爱乐圈的关注,文章散见于多种音乐刊物及古典音乐公众号。其乐评理念深受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阿多诺的影响,注重音乐与哲学的联系对比,剖析音乐本体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识,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音乐解读方法和鲜明的个人特色。
内容简介
文学,是普通人开启古典音乐大门的钥匙。只要你对文学故事感兴趣,就会对同样内容的古典音乐充满期待和好奇。无数歌剧、交响曲、交响诗、艺术歌曲,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
本书精选多部中外文学经典,从西方经典戏剧、小说,到中国古典诗词曲赋,配以改编自以上文学经典的“有故事的音乐”。聆听和剖析音乐中扣人心弦的章节,对应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带领读者和听众理解每段旋律的含义。
即使从没听过古典音乐的“小白”,面对“有文学故事的音乐”,还会说“听不懂”吗?
第四十二课 预示音乐的伟大未来的交响诗
——勋伯格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虽然《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一部悲剧性质的戏剧,并且无论是戏剧本身还是弗雷的音乐,都有着朦胧、暧昧甚至压抑的特质,但是我在上一课说过,梅特林克本人却是一位特别热爱生活的人,他一生都在追求光明、幸福和美。我们也千万不要被他的所谓象征主义吓到,因为这不过是一种戏剧构思和写作的手法,其实他的文学风格仍然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是能够直指人心和感人肺腑的。比如他的晚于《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发表的另一部剧作《阿格拉凡和赛莉塞特》就曾被誉为“我们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戏剧”,这部剧可以说写出了文学史上最动人的三角恋,其中洋溢着最真挚的爱情和最崇高的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带有很浓神话色彩的戏剧《乔伊泽勒》以及童话梦幻剧《青鸟》不仅表达了童真世界的美好,也激荡了无数成年人的心灵,不仅代表了他戏剧的杰出成就,还成就了许多戏剧导演的事业巅峰,成为全世界都在盛演不衰的经典。我们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的眼高于顶、特立独行的有“现代戏剧之父”美誉的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他这辈子就服梅特林克,公然声称,说自己是梅特林克的忠实信徒。
梅特林克作为戏剧大师,他的伟大的散文作家身份就容易被人忽略。他真的可以被称为顶级散文大师!他的散文水平可以媲美普里什文、蒙田、佩索阿等著名的散文家。梅特林克的散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写人生哲理的,比如《卑微者的财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蒙田的散文和富兰克林的箴言《穷理查历书》;还有一类是他更擅长的,描写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比如《蜜蜂的生活》《花的智慧》等,这些具有科学属性和一定深度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布尔的《昆虫记》,当然,梅特林克的文笔比起法布尔来说,那是肯定要高出许多了。1911年,梅特林克获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特别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这一课介绍的作曲家非常特别,他的音乐让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从音乐史的角度看,这位作曲家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巨人,是现代音乐的开山祖师,正是他的出现,音乐的面貌被永远地改变了。尽管他开创的现代作曲技法今天未必每位作曲家都会加以运用,但正是他的出现,使得每一位活着的作曲家都必须努力去建立和发展一套属于自己的音乐上的逻辑,而不必完全遵循传统和声体系的逻辑。这就极大改变了音乐创作活动本身。所以说,阿诺德·勋伯格,他就是那个打开潘多拉盒子的人,从此以后,音乐变得极其多元化,琳琅满目又光怪陆离。
勋伯格一生的创作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属于晚期浪漫主义风格,有着浓烈的情感和叙事性,也就是说勋伯格在这个时期是很会用音乐来讲故事的。勋伯格为《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谱写的交响诗就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浪漫热烈,高度抒情,感人肺腑,那时他只有二十八岁。和柏辽兹一样,作为不世出的音乐天才,他音乐方面主要靠自学成材,音乐创作完全由充沛的激情和过人的想象力来主导。虽然勋伯格出生和上学都在维也纳,但他的这部交响诗却创作于德国的柏林。勋伯格移居柏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已经无法适应所谓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保守以及生活费用的高昂。当时的柏林却是一个新兴的国际化大都市,文化氛围更加新锐激进,勋伯格认为在这里他的音乐创作会更有发展前景。恰好,一家柏林的出版公司发表了勋伯格的一首浪漫主义色彩浓郁的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赢得了勋伯格的好感,所以,一旦有一家柏林的演艺团体邀请勋伯格来担任指挥,勋伯格便会欣然接受邀请,来到柏林。这是1901年底的事情。
很快,勋伯格的机会来了,他在柏林喜遇贵人,遇上谁了呢?就是在德国音乐界声望最高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他非常赏识这位晚辈后生,经济上和艺术上都非常慷慨地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正是在理查·施特劳斯的推荐下,勋伯格进入柏林著名的斯特恩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师,还在1902年获得一笔数额可观的李斯特奖学金。
正是理查·施特劳斯向勋伯格推荐了梅特林克的戏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告诉勋伯格,这部戏剧非常适合写歌剧,结果勋伯格花了很长时间阅读研究《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剧本,最后决定,还是不写歌剧吧,而是像盛年的理查·施特劳斯那样,谱写一部篇幅巨大、充满野心的交响诗。
真是无巧不成书,或者说无巧不成史。这也是因为通信不畅、信息传播不及时的缘故吧?勋伯格是从1902年7月开始谱写《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交响诗的,但是他居然不知道在两个多月前的4月底,德彪西的革命性的歌剧已经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