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清末民初广州劳资关系变动研究

 预审:朱东妹   

【书  名】清末民初广州劳资关系变动研究

【作 者】霍新宾  

【出版者】中山大学出版社

【分类号】F249.295/1003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霍新宾(1972年2月―),江苏连云港人,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2012年2月―2013年2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党史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党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省级培养对象。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立足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转型背景,通过对大量档案文献的发掘与分析,并借鉴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诸学科理论,来探寻该时期广州劳资关系变动的轨迹、特点、动因及影响。这不仅可弥补目前学界在考察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甚少从劳资关系视角探讨的缺憾,而且还能为中国近代职业群体互动研究提供典型样本和区域实证。


    


    霍新宾的《清末民初广州劳资关系变动研究》即将出版,这是他悉心钻研、探微索隐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应约写此短文,以示祝贺。


    霍新宾多年来从事有关劳资关系的专题研究,这本新书主要立足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转型背景,以工人、商人两大群体的互动关系为视点,试图通过对大量原生态文献的发掘与分析,探寻广州劳资关系由传统行会特质向近代转型的变动轨迹及特点,以及隐匿于其变动过程背后的诸多复杂关联。之所以依托清末民初的广州来进行考察,其意义显而易见,因为广州确实可谓中国近代城市社会转型的一个典型样本,这不仅体现在其既是当时国内资本主义发轫最早、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又拥有颇具中国传统特色且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的工商业行会组织,以及由此传统与现代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共生所带来的社会转型的艰难与曲折。而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错综交融的策源地,孙中山三次在此建立政权,无疑成为推进广州社会转型的直接动力。可以说,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顽强延续所致的经济基础变化缓慢,与政治革命造成的上层建筑剧变交织,共同构成了清末民初广州社会转型新旧杂糅的基本结构性要素。受其影响,劳资关系必然呈现出类似的变动特点。故从整体上对这一时期广州劳资关系变动情形及其动因予以评估,有助于解析新旧民主革命社会转型期劳资阶级意识分野的诸多关联,而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向“自为”转化的问题,也可得到区域实证。


    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加强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劳资关系尤其是工人运动的成果虽多,但仍存不少可以继续探讨的空间。如行会是中国近代劳资关系发育的土壤和原始起点,而清末民初则是中国劳资关系由传统行会特质向近代转轨的重要阶段,但学界对这一社会剧变时期的劳资关系变动却鲜有问津;学界对于中国近代工人、资本家的既有研究,多将两大群体各自分立,而对这两大群体与其所处社会背景究竟是如何互动的分析也不多。长期以来,大陆学界将中国工运史研究限定在中共党史的范围内,而在阐释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时却往往又偏重于阶级斗争的对抗层面,并将其普遍模式化。霍新宾认为:“诚然,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确实是研究近代中国劳资关系的基本方法,但若过分强调劳资对立方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其合作方面的探讨,便很容易导致片面的学术成果,这样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他的新著不囿旧说,选择前人较少涉足的领域进行研究,以广州为典型的考察样本,将劳资关系演变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互动结合起来考察,这样既可充实中国近代劳资关系研究的路径,又能为深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社会群体互动研究提供新的视点。纠正了以往研究多强调劳资对立而甚少论其合作的偏向,既关注劳资相争,也重视对劳资合作尤其是对“劳资合行”理念的考察,从而全面地透视清末民初广州劳资关系变动的复杂本相。    


    该书内容丰富,基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转型的具体实态,主要从传统行会时期、五四前后行会转型时期、正式政府时期、大元帅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五个时段来考察当地劳资关系变动,注重宏观与微观结合、个案分析与比较研究。作者在考察过程中,同时注重社会背景因素对清末民初广州劳资关系变动影响,以及劳资关系的变动如何推进清末民初广州社会转型,并综合审视两者间的互动,始终以“变”与“不变”的新旧交融特质作为基本线索贯穿其中。全书通过专题考察,清晰地归纳出清末民初广州劳资关系变动的基本轨迹及特点。


    史学著述离不开坚实的事实基础,由于广东近代战乱频仍,有关劳资关系的资料大量散佚,使本书资料收集面临不小难度。霍新宾在史料收集和整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尽可能地在国内外深入发掘大量前人研究甚少利用的原生态档案资料,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所藏的相关档案,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典藏的五部档案和汉口档案,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典藏的相关档案。并在国内外各图书馆尽力搜罗报刊、时人论著等资料,尤其注重对当时不同风格与话语诸如《申报》《晨报》《大公报》《广东群报》《广州共和报》《香港华字日报》  《广州民国日报》  《广东七十二行商报》《工人之路特号》《向导周报》《政治周报》等80余种报刊资料爬梳剔抉。他非常重视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资料佐证,注意到报刊资料尽管来源复杂、甚为零散,但其较为详尽的细节报道却有助于将之与时人论著、政府公报、国共两党档案等文献进行比勘和互证,从而使实证研究建立在牢固的资料基础之上。


    霍新宾对学术非常执着,刻苦勤奋,作风踏实,不断进取。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在这部新的著作中,他以科学的态度,探讨的精神,经过独立、冷静的思考,对清末民初广州劳资关系变动做了全面的、具有相当深度的论述,提出了不少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见解,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转型曲折性的认知和评析。诚如其所言: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演变中,梳理出工人、商人与诸多政治势力,尤其国共两党问微妙而复杂的利益博弈,进而透视传统行会近代转型时劳资阶级意识分野的诸多关联。,这不但能为重新审视中国人阶级由“自在”向“自为”转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等课题提供新的视点和典型案例,而且还可弥补目前学界在考察中国传统行会近代转型时甚少从劳资关系视角探讨的缺憾。


    当然,该书有些地方还可充实和完善,如阐述劳资关系中“商”及其社会组织商会的方面相对薄弱,劳资关系中经济社会因素也稍感欠缺。但瑕不掩瑜,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中国工运史、革命史、行会史及劳资关系史等相关专题研究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劳资矛盾凸显时期,创构新型劳动关系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提供决策参照与历史启示。


    张晓辉

    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4月30日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