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新月:一种同人期刊与自由媒介的综合透视
【作 者】史习斌 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分类号】G239.296/5010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史习斌(1979-),男,文学博士,史习斌,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写作学会会员。2010年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毕业后到岭南师范学院任教。著有《隔岸的灯火》(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文学批评与文本聚焦》(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蓝色的旋律——湛江当代诗歌评点》(合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有独撰的近30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民族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另在《民族文学》《延河》《写作》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百余篇。
内容简介
同人写作是一种介于个体创作与集体写作之间的合作写作的方式,它以所同之“志”和所合之“道”为基础与纽带,借助同人媒介表达同人的思想文化观点和艺术审美诉求。《新月》月刊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同人自由媒介的典型代表。本书以传播学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双重视角,对《新月》月刊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新月》创刊之前的“五四”时期的媒介生态进行了总体考察,以弄清其所处的媒介环境。其次,深入探讨了《新月》在媒介主体、媒介体制、传播方式和受众特点等方面作为同人自由媒介的独特性。再次,对《新月》的媒介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细读,将以《新月》为阵地的论争、政论和文学领域作为重点,集中探讨“同人写作”的独特方式及由此形成的“同人文学”和“同人文化”现象。最后,从媒介影响来看,《新月》形成了新月同人文学的独特风貌,加固了同人文化精神,拓展了言论空间的尺度,扩大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新月》月刊的媒介性质、运作方式和发展历程,在当时和当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本书稿力图通过历史还原呈现《新月》月刊和新月同人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从《诗镌》、《剧刊》到《新月》、《诗刊》,新月知识分子一直希望通过媒介活动来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和政治抱负。由新月同人创办的《新月》月刊,致力于追求充分的媒介自由,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以自由主义理念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由媒介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传播学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双重视角,对《新月》月刊这一自由媒介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综合考察。
首先,为了弄清研究对象所处的媒介环境,本文对《新月》月刊创刊之前的“五四”这段时期的媒介生态进行了总体考察:先是纵向追溯了现代印刷媒介的发生原点和发展历程;继而在宏观上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时代变化着眼,呈现这一时期媒介身处的历史背景;最后横向概括了这一特殊时期媒介的整体格局,并从媒介内容的关注点出发,寻找出自由媒介这一重要的媒介形式首次登上历史舞台的踪迹。
其次,《新月》月刊作为一种同人刊物和自由媒介,具有不同于一般印刷媒介的独特特点。《新月》的媒介主体由新月同人群体构成,他们大多都是留学欧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表现出强烈的精英姿态,有着贵族化的文学思想和改造社会的宏大理想,同时,在文学主张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上,遵循高雅的绅士文化所推崇的秩序理性。从媒介体制来看,新月同人采用的股份合作式的非官方集资形式,保证了《新月》月刊作为一个自由媒介所需的经济基础;集体编辑制度的实行,则既有利于稿件组织上的通力合作,又有利于编辑权的独立行使。从传播方式来看,《新月》实行的是编辑、出版与发行的一体化传播,同时,将《新月》月刊与新月书店及其他刊物结为一体,在内容上实现了多种媒介的复合传播。《新月》的受众,因其特殊的成员构成、文化层次和关注兴趣,呈现出同人化、精英化和政治化的显著特点。
再次,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新月》月刊的媒介内容进行了系统考察,将重点集中在以《新月》为阵地的论争、政论和文学领域。梁实秋与鲁迅之间,以文学的人性论与阶级论之争为核心论题,衍生出无产阶级文学、革命文学以及文学的大众性问题等诸多论争子题,加之二者在翻译问题上的分歧,鲁、梁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一对宿敌。以胡适、梁实秋、罗隆基为主的政论是《新月》的灵魂,新月同人对人权的提倡和对自由、民主、法治等自由主义基本价值理念的捍卫,是《新月》成为自由媒介的显著标志。文学创作和翻译是《新月》的重要内容,《新月》月刊见证了“新月诗派”的前后变化,是其成长的重要基地,其他各体文学样式也有不小实绩。《新月》的文学实践体现了“新月文学”的基本概况和独特风貌。
最后,《新月》月刊以其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持续关注著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同人文化精神,培育了受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兴趣,加快了当局的改良步伐。因《新月》月刊而得名的“新月派”,力图凭借《新月》提供的传播平台横向移植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他们坚决捍卫思想言论自由,激力反抗当局的媒介控制,以执着的媒介实践拓展了言论空间的尺度,扩大了公共领域的边界。
《新月》月刊的媒介性质、运作方式和发展历程,在当时和当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它树立了知识分子承担社会责任感和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典范,为自由主义的中国化道路提供了参照,也为同人媒介和自由媒介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1.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月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载体和传播媒介。作为以新月同人为主体、以新月书店为依托的同人刊物和自由媒介,《新月》在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化的传播和“新月派”形成的过程中意义重大,它是现代期刊杂志与社团流派、出版实体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本项目的研究旨在探讨《新月》月刊作为同人期刊和自由媒介的发展原因、特点和运作机制等,对其在文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遗产进行消化承继。
有鉴于此,本项目研究的意义:一是通过对《新月》月刊媒介实践活动的史料梳理和历史分析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挖掘出新月知识分子与时代主流“对峙”的深层动因;二是通过对《新月》月刊及其相关对象和领域的研究,可以充实当前文化仓库里原本稀缺的自由主义思想资源,丰富《新月》月刊研究的途径和视角,有利于还原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的“新月派”的本来面目,更有利于自由主义思想的文化传承和知识分子的精神重建;三是以《新月》月刊为例证,阐释和总结现代中国的同人期刊、同人文学及文化现象,总结其作为自由媒介的特点和影响。
2.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项目的最终成果为著作《< 新月>:一种同人期刊与自由媒介的综合透视》,共分四章。
由新月同人创办的《新月》月刊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同人期刊与自由媒介的典型代表。绪论部分提出《新月》这一核心研究对象,梳理学术史上对这一对象进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选取本著作采用的同人自由媒介这一新的关照视角。
第一章为《“五四”前后的媒介生态》,对《新月》月刊创刊之前的“五四”这段时期的媒介生态进行总体考察:先是纵向追溯现代印刷媒介的发生原点和发展历程;继而在宏观上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时代变化着眼,呈现这一时期媒介身处的历史背景;最后横向概括这一特殊时期媒介的整体格局,并从媒介内容的关注点出发,寻找出同人期刊这一重要的媒介形式首次登上历史舞台的踪迹。
第二章为《< 新月>月刊的媒介构成和传播方式》,着重探讨《新月》月刊的媒介主体特点、媒介体制和传播方式。《新月》的媒介主体由新月同人群体构成,他们大多都是留学欧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表现出强烈的精英姿态,有着贵族化的文学思想和改造社会的宏大理想,同时,在文学主张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上,遵循高雅的绅士文化所推崇的秩序理性。从媒介体制来看,新月同人采用的股份合作式的非官方集资形式,保证了《新月》月刊作为一个同人性自由媒介所需的经济基础;集体编辑制度的实行,则既有利于稿件组织上的通力合作,又有利于编辑权的独立行使。从传播方式来看,《新月》实行的是编辑、出版与发行的一体化传播,同时,将《新月》月刊与新月书店及其他刊物结为一体,在内容上实现了多种媒介的复合传播。《新月》的受众,因其特殊的成员构成、文化层次和关注兴趣,呈现出同人化、精英化和政治化的显著特点。
第三章为《< 新月>月刊的媒介内容》。首先是批评论争:梁实秋与鲁迅之间,以文学的人性论与阶级论之争为核心论题,衍生出无产阶级文学、革命文学以及文学的大众性问题等诸多论争子题,加之二者在翻译问题上的分歧,鲁、梁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一对宿敌,双方展开了持久广泛的论争。其次是政论与时论:以胡适、梁实秋、罗隆基为主的政论是《新月》的灵魂,新月同人对人权的提倡和对自由、民主、法治等自由主义基本价值理念的捍卫,是《新月》成为同人性自由媒介的显著标志。再次是《新月》文学:文学创作和翻译是《新月》的重要内容,《新月》月刊见证了“新月诗派”的前后变化,是其成长的重要基地,其他各体文学样式也有不小实绩。最后是同人写作的媒介内容生产方式:《新月》的文学实践体现了“新月文学”的基本概况和独特风貌,是“同人写作”方式的最好代表,并由此形成“同人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
第四章为《< 新月>月刊的媒介影响》。《新月》月刊以其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持续关注著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同人文化精神,培育了受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兴趣,加快了当局的改良步伐。因《新月》月刊而得名的“新月派”,力图凭借《新月》提供的传播平台横向移植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他们坚决捍卫思想言论自由,激力反抗当局的媒介控制,以执着的媒介实践拓展了言论空间的尺度,扩大了公共领域的边界。
最后是结语部分。《新月》月刊的媒介性质、运作方式和发展历程,在当时和当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它树立了知识分子承担社会责任和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典范,为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历史经验,也为同人期刊、自由媒介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3.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本项目成果是对作为同人期刊与自由媒介的《新月》月刊的综合透视,同时也是对与之相关的媒介环境和文学流派的系统研究。《新月》月刊是中国现代同人刊物的典型代表,也是自由媒介登上媒介舞台之后的一个重要收获。本项目成果通过对这一研究对象的综合考察和细部挖掘,厘清了一些有争议的事实,细读了刊物的媒介内容,把握了刊物的媒介特点与运行机制,总结了刊物产生的媒介影响。这对现代文学的期刊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新月派这一流派在思想文化和文学上的一个例证;有利于我们从“民国文学”甚至整个现代中国文学的背景下去理解《新月》月刊,重估新月同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及文学价值;有利于我们总结同人期刊的运作规律,深入了解同人写作这种不同于个体创作和集体写作的媒介内容生产方式;对我们了解自由媒介的历史处境、媒介体制、媒介优势与局限性等也有很大的价值。
(本文作者:史习斌 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