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汉英认知辞格当代隐喻学一体化研究
【作 者】孙毅 著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索书号】H05/1907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阅览室一
内容简介
当代隐喻学是横跨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显学,在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方面成效显著。《汉英认知辞格当代隐喻学一体化研究》在扼要介绍当代隐喻学萌芽起步阶段的“概念隐喻学说”及其升级、优化的“概念整合理论”新进路的基础上,简明勾勒出体验哲学和文化意蕴的跨语言考究双翼维度,搭建起当代隐喻学的学科框架。
第一章 汉英认知辞格的当代隐喻学集约研究概览
第一节 引言
隐喻是现实中一种灿若繁星的客观存在。隐喻不仅彰显于文学作品中,也随时随地藏蕴于政治、科技和宗教的各个角落。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概念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是观察世界的新途径,是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的英文语汇metaphor词源母语是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两个义素构成,首义素meta意为across,尾义素phora源自pherein,意为carry,因此metaphor本质上即是carrying across,含“由此及彼”之意。
西方的隐喻研究最初脱胎于古典修辞学。学界公认的首位对隐喻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研究的开山鼻祖是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Aristotle(前384—前322)。在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Aristotle多次提及隐喻的工作定义、构成方式和修辞功用,为其后两千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该语言现象的阐释奠定了基调。Aristotle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修饰手段,两者隶属于一种比照关系,因此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未知的东西转换成已知术语来表达与传播,间接地通过一事项来理解或把握另一事项。
Aristotle著述以降,隐喻研究历经了由辞格论辩到哲学、语用学、人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既独立又相关的探讨。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和文化二位一体的范式,特定的文化具有相应的隐喻认知结构。
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联袂推出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正式确立了隐喻的认知地位,拉开了从认知层面研究隐喻的帷幕。自此,隐喻彻底摆脱了固有的传统修辞学和文体学研究范式的桎梏,一跃而成为一种人类共有的认知思维,顺势大踏步迈入了崭新的认知科学领域。
对隐喻的研讨并非西方学者的专属领地。隐喻研究的历史在我国同样十分悠久,隐喻(亦称暗喻)一直是汉语应用范围*广的辞格之一;但令人扼腕的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无法找到像古先哲Aristotle那样精确的隐喻定义。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还先入为主地认为隐喻是比喻(或譬喻)的一个辖项,亦即一个没有比喻标记语的明喻,很少把隐喻专门辟出讨论,都是置于“比喻”这个总纲下与明喻等予以同等观照。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一些学者对国外隐喻认知理论的引进与介绍,中国的隐喻研究开始朝着现代科学的方向蜕变和发展,从传统的辞格研究大踏步迈入一个崭新时代,即当代隐喻学(contemporary metaphorology)。这些文献介绍了西方一些主流的隐喻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引领人们了解西方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向,为我国隐喻研究的本土发展打下了初步的理论基石。讨论范围之广、之深使人们逐步将其与思维方式、认知活动等联系起来。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武器,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决非不朽诗人的独创和专利,而是人类思维的共享特征,普遍涤荡于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之中。我们预期在深入探索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当代隐喻学的学科框架,指出方兴未艾的当代隐喻学是横跨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显学,在探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方面成效显著。当代隐喻学一大突出的学术贡献即在于,通过汉英对比进行横亘东西方语言的隐喻对比研究,以确凿地印证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人类共有的认知方式,具有重要而基础的认知作用。本书在扼要介绍当代隐喻学萌芽起步阶段的“概念隐喻学说”和近来热烈讨论的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理论新进路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勾勒出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的基本框架并以文化意蕴两翼跨语言考究维度为契机,搭建起当代隐喻学的学科框架。当代隐喻学的跃世而生标志着曾经貌不惊人的隐喻辞格已彻底摆脱了传统修辞学的窠臼,在真正意义上从屈居于附属地位的辞格跨越式地升格为独立的认知科学门类。跨语言隐喻机制的同与异可借助体验哲学和文化意蕴的双维度予以较为圆满而周全的诠释。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鲜明地指出,隐喻不仅是辞格或简单的交际附属品,还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的思维方式。辞格在汉英语言中俯拾即是。本书在结合充分的理论考察与足额的例证阐析的前提下提出:传统的辞格不仅是表层的语词超常组配,更是以一事物描写另一事物的认知路径,换言之,辞格的本质是隐喻性的。辞格涉及同一个认知域(范畴)下的两个次认知域(范畴)之间的投射,可被视作隐喻的特例和辖项。我们有理由将传统意义上的辞格统摄于人类的核心思维方式和本质认知路径—隐喻之下,进而考察其背后的深刻生成与理解程序。传统意义上的辞格与当代隐喻学新视野中的隐喻具有同质性,可以将两者整齐划一地予以通盘考量。有必要在大量收集和归纳汉英语言辞格隐喻的基础上展开系统对比研究,探索辞格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格局,揭示辞格隐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汉英辞格隐喻表述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学界可以用体验哲学和中西方文化意蕴来充分阐释滋生汉英辞格的深层次理据。本书在充分的理论阐释与大量的语料分析基础上提出: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各种辞格与隐喻具有同质性关系。本书还将以汉英辞格的比较为出发点,探究两种不同语言在相同语境下相同修辞所表现出来的异同点。
汉英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身体结构及其体验范式决定了两种辞格隐喻的趋同性;而中西文化模型的民族分野性又衍生出跨语言辞格隐喻的差异性。本书主要尝试从当代隐喻学的角度来探究各种辞格的滋生程序,以协助人们更深刻地洞悉这些原本稀松平常的语言现象。诉诸该双象限共同合力挖掘辞格隐喻异同及其背后深藏的发生理据及诱因有助于提升汉英辞格探讨的地位和层次,加强对其认知隐喻机理的深入读释,能够更好、更深刻地认识辞格这一普通而奇妙的人类概念化现象。
当代隐喻学的哲学基础,即体验哲学,可对汉英相通共融之处予以通盘考虑、集合处理,而运用文化模型有助于开展跨语言差异性溯源分析。本书在厘清两代认知科学疆界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对方兴未艾的体验哲学予以全景式的回顾。Lakoff和Johnson举起了体验哲学的大旗,明确发端了主客互动的心智体验观,认为:一方面,体验性真理是在人的身体与客观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身体体验终究是客观现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对世界的范畴化并非完全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世界只能是我们认识中的世界,体验性真理渗透并彰显出人的价值观,其主观性亦不言而喻。
笔者还从当代隐喻学的视角审读隐喻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凸显了隐喻在人类认知世界和创造文化中发挥的双重功效,进而揭示跨汉英辞格语言对比各维度差异背后的深刻理据。
一言以蔽之,国内学者应试图找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独特的当代隐喻学视角和见解,中西合璧,将西方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加大汉外对比的力度,在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两方面留下国人深深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