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1911-2006)

 预审:朱东妹   

【书  名】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1911-2006)

【作 者】南鸿雁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分类号】J608.5/4037

阅览室中校区文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南鸿雁,内蒙古人。南京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学博士(2004―2007),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2007―2009),目前为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过去十五年曾就中国天主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相关成果主要有,学术论文《内蒙占中西部天主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2001);《本土化:杭州天主教音乐文化述略》(2005);《南京天主教音乐人文叙事》(2006);《沪宁杭地区的天主教音乐――民国时期相关仪式音乐与音乐文本的个案》(2007);《草原牧者:边缘地带上的天主教会》(2009);《民国时期沪宁杭地区教会中小学音乐教育管窥》(2011);《圣言上的乐音――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弥撒点音乐个案为例》(2014);《从边缘文本看草原音乐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2016);《圣乐的在地化实践――耿辉与“中华合一弥撒套曲”》(2017)。将要出版的专著有《地方传统与文化多样性一内蒙古地区天主教音乐研究》《浙江天主教音乐研究》。

 

内容简介


    南鸿雁著的《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通过对民国以来沪杭宁三地天主教音乐的考察,就中国天主教音乐的本土化路径及现代性变迁,以及天主教音乐在中国如何实现本土化展开讨论。笔者认为,天主教音乐的中国叙事象征性地体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社会语境中与本土文化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在不同文化碰撞中必然会出现,它可以是相互之间的抵牾,甚至对抗;也可以是相互间的妥协,并互相采撷。天主教音乐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具体事例。天主教在经历了传教的困难之后向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作出让步,这就使得它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得以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相互受容,渐而形成新的圣乐形式,即中国本土的天主教音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本土、教内外人士的参与,而且天主教本身也通过兴办教育和音乐教育,以及教士们的主动参与加入了这一进程。本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同文化在相互磨合的历史过程中如何达到和谐兼容的个案。


    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会修院招收的修生大多来自边远村镇,绝大多数修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五线谱,即使是简谱的经歌,也要习练、记唱很长时间。为了让修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全面了解、掌握教会音乐,以便更快地将其运用到弥撒仪式中,很多修院教师都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教授音乐课程。我们在这本圣乐集中所看到的五线谱加注简谱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本土化的音乐教学方式。


    《圣歌》(Cantiques)是一本民国时期(1934)由上海土山湾出版的中文圣歌集(No.561)。笔者用于研究的这个歌本,是香港圣神学院图书馆藏本。歌集共收入五线谱歌曲107首,分为五个部分,即教友诸德歌16首、耶稣瞻礼歌30首、圣母瞻礼歌17首、敬礼圣母歌19首、圣人瞻礼歌18首、附录7首。由香港圣神修院收藏的《圣歌Cantiques》,是另一本颇有价值的圣咏歌集。该书1934年由土山湾印刷出版,第八版印,共计107首中文圣乐,五线谱排版,乐曲大部分只有旋律部分,没有和声伴奏,其中二声部或四声部作品仅几首,所有作品都没有标示词曲作者。这是笔者目前发现的民国时期出版中文圣乐歌集之一。尽管国内相关歌集的收藏很有限,但通过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同行的信息交流,我们了解到,民国时由土山湾出版的圣乐歌集,还是拥有相当的数量,这一点,仅从这些歌集的印刷版次也可以知晓。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