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9/29/20/36DE6731B71A060BEF059010E29_018923E3_17E0E.jpg?e=.jpg)
【书 名】黛安信箱:美国年轻华裔女性身份认同的心路历程
【作 者】蔡鸿 著
【出版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索书号】D634.371.2/4437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蔡鸿,美国堪萨斯大学美国学博士。专业研究领域为美国的种族与族裔、移民及妇女研究。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主要教授过的课程有国际关系、西方文明、英美社会与文化、英语学术阅读与写作等。曾在国外发表期刊文章The Dear Diane Letters and the Bintel Brief: Th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and Jewish Immigrant Womenin Encountering America, 并先后参与梅仁毅教授主编的《美国》及《美国研究十一讲》的撰写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黛安信札着重讨论加州海湾地区一群年轻华裔女性在融入美国社会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并通过同化理论分析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现实生存状况。为探讨不同种族女性移民在美国的共同经历,本书对黛安信札与犹太信札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很多年轻华裔女性和犹太女性移民都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例如加剧的代沟矛盾和身份认知困扰等。年轻华裔女性,如同其它族裔的亚洲及犹太妇女一样,通常渴望美国化,同时却发现她们经常和父母亲以及美国主流社会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美国年轻华裔妇女的同化经历是一个问题重重、痛苦和漫长的过程。
序 言
早期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经历及贡献,已为人所熟知。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对待也有不少论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美国新移民法的实施和中美关系的改善,一大批中国人移居美国。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他们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难以解决,思想上产生困惑和苦闷。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美藉华人作家的关注。谭恩美女士(Amy Tan)就在1989年发表了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讲述的就是两代华人,两种文化冲突的故事。
1981年到1982年,美国加州亚裔妇女联合会在旧金山湾地区作了一次调查,采访了六百位移民和美国出生的亚裔女学生。在此基础上,Diane Yen—Mei Wong撰写了96封信,试图回答亚裔女性移民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和处理家庭内部两代人关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希望对这些年轻亚裔女性有所帮助。
蔡鸿博士以这96封信为基础,运用社会学、人类学中的同化理论,探讨了中国年轻女性移民在美国的生存情况,分析了她们在身份认同上的矛盾和家庭内部的代沟冲突。但是作者没有停留在这一分析上,而是将中国年轻女性移民在融入美国社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登载在The Forward报纸上犹太女性移民的类似遭遇进行对比,从而在更为广泛层面,更为深入层次上讨论文化融合问题及解决途径。蔡鸿博士的著作开辟了研究美藉华人的一个新的途径,值得一读。
梅仁毅
北京外国语大学
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201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