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

【书  名】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

【作 者】邓晓芒  

【出版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索书号】B502/7764

阅览室社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邓晓芒,男,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当过10年知青和5年搬运工,1979年考取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兼及中西文化比较和美学、文学评论等领域。已出版著作14部,译著7部。代表性的专著为《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译著为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2006年在西南政法大学给研究生举办的五次系列讲演的录音整理稿,尽可能地保留口头讲演的现场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非哲学专业的听众描述了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尤其着重于各个哲学家思想内在的及与其他哲学家相互的逻辑关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清晰,以最短的篇幅完整地呈现出这一段哲学史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既便于记忆,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哲学思想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水平,是广大西方哲学爱好者和研究生备考人员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文摘


    缘由及线索


    古希腊和罗马的形而上学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就是说它的线索特别的清晰。古希腊哲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是为形而上学作准备的;然后,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得以正式建立起来;亚里士多德之后直到罗马哲学,形而上学则处于一个 衰亡和解体的过程。我的这次讲演,想着重谈一谈古希腊罗马的形而上学思想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如何酝酿,如何形成,最后又是如何衰落的。这种讲法的背后有一种历史感,有一个主题。希腊哲学有那么多的主题,我们怎么样能够用一个主题将其贯穿起来?这就是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形成、鼎盛和衰亡。


    “哲学”的概念


    这个形而上学思想,在它的前期,提供了许多的条件和材料,最早的,也是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谓的存在论,ontology, 或者也可以翻译为“本体论”。西方的本体论其实可以 在古希腊那里找到它的源头。但是在这个本体论或者说存在论定型之前,古希腊人已经做了众多的其他方面的探究和准备性的研究。一个最集中的话题就是西方“哲学”这个概念的形成,这就是所谓的“爱智慧”。在此,我要首先谈一谈“智慧”和“爱智慧”在希腊人那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一讲到西方哲学,尤其是希腊哲学,学过一点儿哲学的人都知道, 哲学这个概念其实就是“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是爱的意思,“sophia”表达智慧的含义。对它的中文翻译,我们借鉴了日本人的译法,将它翻译为“哲学”。当初在日本也是几经反复, 有一段译作“ 爱知学”,最后才定为“哲学”的。我们则将其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哲人”、“大哲”、“圣哲” 这些讲法联系起来,这些人都是智慧之人,“哲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 的“智慧之学”。但是,对这个“智慧之学”的理解其实不太符合古希腊“爱智慧之学”的内涵,因为当我们说“哲学就是智慧之学”的时候,我们忽略掉了“爱”(philo)。哲学并非仅仅为“智慧之学”,而是“爱智慧之学”,在古希腊那里,应该这样理解才比较准确。


    既然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智慧”在古代希腊有着两种含义:一种是理论的智慧, 另一种是实践的智慧。理论的智慧涉及知识,而实践的智慧则涉及技术。当然,这里所谓的“技术”是广义的,既包括人生的技术,也包括政治的技术、与人相处的技术,也包括工匠的技术。但是 必须注意到,智慧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技术,而是最高层次的,既不能归结为知识,也不能归结为技术,而是智慧本身,它才是最高层次的。所以,在古希腊的早期时代,哲人和智者是受到人们的敬仰的,有智慧的人才能被称为“智者”,但是,此后味道 就慢慢产生了变化。起初,智者学派使智慧达到顶峰,他们自称为“智者”,在他们那里,“智慧”是一个最高的概念;但是接 下来这个称呼却为“爱智慧”所取代,人们认为,真正的哲人是 爱智慧者而非智慧者。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爱智慧”这一概念,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得以正式地确立下来。在苏格拉底那里,“智者”成为了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概念。我们看苏格拉底的对 话集,他总是找那些有智慧的人谈话,但是他却发现这些人其实并没有智慧。苏格拉底自称没有什么智慧,不过是“自知其无知”。 知道自己的无知,这表明苏格拉底是一个“爱智慧者”,而不是一个“智者”,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所以从苏格拉底之后,“智者”这个词就成了一个贬义词,它被用来指代那些诡辩者和油嘴滑舌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则被称为“爱智者”。


    前面讨论了“智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爱”这个概念。在“爱”这个概念上面,体现了希腊哲学家的一种反思精神。他们将智慧归之于神,人不过是一个“爱智慧者”。这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人的智慧的有限性。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因此还不能称为“智者”。 人 不 过 是 一 个“ 爱 智 慧 者”, 这 表 明 人 对 于 自 己 的 认 识、对于自己的精神,有着一种反思的精神,既谦虚又不知足,要去追求,追求一个永恒的东西,追求智慧的大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反思的精神很重要,它体现了人的一种反身性和一种能动性,也 就是反过来考察自己:自己作为一个据说是有智慧的人到底有多少智慧?这种反身的能力体现了一种自觉的能力,一种能动性的 能力,能够自己考察自己,自己追究自己。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那里,尤其是在苏格拉底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历程,这就是说,每一代的哲学家对于自己的智慧都不是绝对相信的,都要对其智慧加以考察,都要对智慧加以进一步的追求,真正的智慧存在于 彼岸。这在古希腊,无论在苏格拉底那里,还是在柏拉图那里,乃至中世纪,都是如此。在中世纪神学中,智慧乃是上帝的专利。所以上帝禁止亚当和夏娃吃智慧的果子,人没有权利吃智慧之果,否则就犯了罪。人既然吃了智慧果子,就有些像上帝。但是智慧 之果毕竟不是人能够吃的,人通过他的罪行触犯了禁忌,所以他们将智慧放在很高的地方,人的有限性是不可能穷尽它们的。


    序言


    大约在 30 年前,我还在长沙当搬运工,曾经凭着免费登记的一张省图书馆的借书证,借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 1961 年版“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中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卷,一有空闲,我就怀着极大的兴趣,如饥似渴地读起来。那时我就像一个孩子仰望灿烂的星空一样,面对群星闪耀的希腊,感到无限的神秘和敬仰。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名字,组成了一曲规模宏大的“天体的音乐”,令人陶醉和神往。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无物长驻”,柏拉图那高雅而机趣横生的“会饮”,亚里士多德穷究“作为有的有”,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已经二十七八岁的我,为自己没有能够更早地读到这些人类童年时代晶莹剔透的文字而感到深深遗憾,那本来是一个人十四五岁时就应该涉猎的思想启蒙啊!这些文字给一个少年留下了独自一人面对宇宙的个人空间,让他沉思,令他惊异。而中国的少年儿童在那个年代早就被灌满了一脑子的社会责任和人际关系,已经留不下什么个人独处的余地能够让他沉醉于自己的惊奇中了。这本古希腊哲学的启蒙读物给我那一段充当苦力的谋生生活增添了一抹超然世俗之上的精神亮色,使我至今回忆起来都觉得那其实是一段不错的日子。


    去年 11 月,我应邀定期去西南政法大学作学术讲座,主持人赵明教授给我定的题目是“古希腊罗马哲学”。我在数年以前曾经有过一个计划,想写一部大部头的《西方形而上学史》,但只是写完古希腊罗马这一段,就因为忙于别的工作而中途搁笔了,这次讲座正好可以利用原先写就的初稿。西南政法大学的法理学研究所在赵明教授的领导下最近几年颇有活力,在国内法学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他们特别重视高层次的法哲学及一般哲学理论的训练和钻研,所招收的研究生在理论素质和自由钻研精神方面是国内罕见的。我非常赞赏赵教授的这一主张,就是认为中国法学界目前要克服急功近利、临时应付的传统惯性,把自己的重点工作放到提高法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逻辑层次上来,这就必须从学习西方哲学最基本的经典著作入手。没有这个基础,从西方引进的任何法学原理都将是逾淮为枳,不但无法应用,甚至无法理解。所以,我曾在 2004 年到该校给研究生讲授过康德的三大批判,2005 年讲授过黑格尔哲学,这两次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稿一个以《康德哲学讲演录》为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年),一年多时间里再版一次、重印五次,发行近两万册;另一个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以《邓晓芒讲黑格尔》为名被纳入“未名讲坛”丛书出版(2006 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在这本《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算是第三本讲演录了。


    关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教科书和研究著作,目前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那本资料选辑很早(50 年代)就已经面世之外,近 20 多年来在系统教材、专题研究、断代研究和个案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都颇有创获,其中尤以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四位先生所著《希腊哲学史》(四大卷、300 余万字,已出三卷)最为壮观。前年由已故罗念生先生所编《古希腊语汉语词典》终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也给中国人精研这一段哲学史的原始文本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但在欣喜之余,我仍然觉得,对于古希腊罗马哲学这样极其有趣的思想财富,还应该有一种比较通俗化的普及读物,让一般爱好哲学的青年学子能够有一个入门之处。上述资料选编虽然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够起到这种作用,例如我本人就是由此而引起了对于希腊哲学强烈的好奇心的;但如果能够有一本由中国人写的系统介绍希腊哲学的入门书,相信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关注西方思想的这个神秘的发源地,即使不是为了将来从事希腊哲学的专门研究,也是为了增加对人类几千年来所积累的精神文化财富的了解,提高自己的一般人文素质。


    我觉得,本书也许就有这样一种作用。它不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研究专著,而只是一篇针对本科生和非哲学专业研究生的讲演录,它是根据我的另一部尚未完成的专著《西方形而上学史》而给法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演绎古希腊哲学的较为通俗的讲演,面向的是广大青年哲学爱好者而不是西方哲学的专业人士。我预期的读者效应是,读者把它当作一般的哲学通史(断代史)来阅读,但由于其直接面对听众的讲演性质,它应该比其他专门的哲学史著作更易把握其内在线索,能获得更清晰的哲学历史发展的概念。用它来考研,能够不用死记硬背,而是有一条逻辑思路贯穿其中,读者能够“顺藤摸瓜”地把各种哲学观点和流派看成一根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也就受到了最初步的严格哲学思维的训练。我的其他两本康德和黑格尔的讲演录就有这种作用,我收到一些考研学生的来信就反映,它们很适合准备西方哲学史的考试,读了以后胸有成竹。当然,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如果要深入研究和展开论证的话,是足以写成一本大部头的专著的,但本书的意图并不是一本专著性质的研究著作(这方面的工作我将留给我将要完成的《西方形而上学史》来做),而是普及性的,但又有一些启发性的思想火花。所以在本书中我有意突出的只是那些在哲学上能够引发思维的灵性、智慧的机锋的命题和观点,描述其中的起承转合;在语言上则尽可能保持讲演录的临场发挥的现场感和流畅感,不作过多的分析和引证。所以,本书基本上是属于教科书或辅导教材之类的性质,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思路清晰。不过,细心的读者如果有兴趣比较的话,还是可以看出本书的许多观点和提法与一般教科书的传统说法是不太一样的,里面其实渗透了我多年来思考这一段哲学史的个人心得,这些心得我已经在一些公开发表的专题论文中作过论述。所以虽然口头表述的方式比较随意,但里面的内容和观点却并不是漫不经心的信口开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最后,我要感谢赵明教授和西南政法大学的那些高效率地整理这些录音的同学们,没有他们的热心组织、全力推动和辛勤劳动,这本书是不可能这么快就问世的。


    邓晓芒

    2007 年 3 月 11 日

    于珞珈山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