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山田洋次:我是怎样拍电影的

【书  名】山田洋次:我是怎样拍电影的

【作 者】(日)山田洋次    蒋晓松, 张海明  

【出版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索书号】J905.313/2263

阅览室中校区文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山田洋次,道尽日本人心事的电影大师,有“喜剧山田”、“庶民剧大导”之称,更被封为“日本人心灵的代言人”。他擅长反映平民生活的影片,主要作品有《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黄昏的清兵卫》《东京家族》《母亲》等。


    蒋晓松,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电影导演蒋君超和演员白杨之子。文化人、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博鳌亚洲论坛主要策划人和推动者。其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小木屋》荣获第28届纽约国际电影节电视导演奖。


内容简介


    山田洋次,成长于中国东北,从卖鱼小贩到国民大导,创作超过一百部卖座影片;


    山田洋次,艺术与商业共赢的常青树,中国最为家喻户晓的日本导演;


    山田洋次,分享从影六十载的编剧、导演秘密,心路历程及艺术观念全公开;


    细数片场趣事与生活感悟,带你感受“含泪的笑容”与“幸福的泪水”。


    日本国宝级电影大师山田洋次在本书中将其几十年从影经历娓娓道来。其中既有编剧、导演的方法技巧,又有充满人性温度的生活细节。如同他的电影风格,山田洋次以平和而温暖的行文,介绍了自己从影的动机和愿望;论述了素材与剧本的关系;并以《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等影片为例,分享现场执导的体会,探讨导演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读者不仅能从中管窥山田洋次是怎样拍电影的,也会收获一份心灵的感动。


    


    两年前大月书店的三浦嘉治先生对我说:“能不能从从容容地把你平时对电影的一些看法写出来?”


    当然,我最初婉言谢绝了。因为我是制作电影的,谈论电影不是我的分内事,歌德的名言:“创造者啊,不必多言,去做你应做的。”就是我的座右铭。像水平高的木匠丝毫不会为自己的工作作任何辩解—样,我也想当—名埋头制作电影的人。


    但是三浦先生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几次跟我讲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同时拿来了我迄今在报纸上发表过的短文以及电视讲话的记录稿,问我:你不是已经这样说了,这样写了么?我接过仔细一看,才想起,是啊,我确实是在好些地方发表了一些文不对题、逻辑混乱、内容贫乏的文章。我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一个技术高明的木匠没有吹嘘自己的道理,我本来就不是一名高明的木匠,所以才到处胡言乱语。


    制作一部电影首先由制片人订出计划,反复推敲修改,然后再由导演接受这项摄制任务,由这两者共同携手制作。出版一本书也同样如此,它由约稿的编辑和接受撰写的作者的力量来完成。


    最后我还是拗不过三浦先生的诚意,答应接受这项任务。不过我无论如何没有精力来完成五百页的文稿,于是三浦先生为我着想,聘请我大学时代的校友,电影评论家山田和夫先生帮忙。在山田先生的指点下,采取由我叙述,由三浦把我说的内容归纳起来再给我过目修改的方法。我本来就不喜欢将谈话内容当作文稿,因为说和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现在这方法我虽然抱有怀疑,但我相信在山田先生与三浦先生的诚意和帮助下,也许能弥补一些这方面的不足,所以我最终还是接受了。


    从去年盛夏到秋天,我拍完了《寅次郎的故事》后,完成影片《幸福的黄手帕》的后期工作,又在歌剧《卡门》上消耗了不少精力。就在这一段时期,我和山田先生见缝插针地找机会会见了好几次面,想到什么就谈些什么。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对三浦先生不胜感谢,因为他为了安排我和比我还要繁忙的山田先生见面,真动了不少脑筋。


    对已成文的东西我不想再加评沦。读了校样,我对自己根底浅薄的看法、杂乱无章的思维甚感惭愧,这里就不再啰嗦这些了。不过我只是想把自己领悟的东西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叙述出来。它当然错误甚多、漏洞百出,我诚恳希望读了这本书的读者给予严厉的批评,作为我今后继续制作电影的肥料和养分。即使它的作用仅此一项,那么,对我来说就是意义重大了。


    最后再次向山田和夫、三浦嘉治二位先生谨致谢意。


    1978年11月1日

    山田洋次


    出版后记


    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电影尚属奢侈的年代,山田洋次的影片便在中国风靡流行。从《幸福的黄手帕》到《远山的呼唤》,他给中国观众带来了许多温暖和感动。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位导演还在以他那特有的语调和气质,讲述着形形色色,但内质又极为相似的故事:“武士三部曲”、《弟弟》、《母亲》、《东京家族》,从影半个多世纪,他总是满怀感情地凝视着这些普通人的纯真感情,从中发掘出或悲或喜的人间图景。


    本书中,山田洋次提到:“日本的电影,外国人也可以理解……”,他以自己的影片证明了这一点,靠的不是具体的技巧和方法,而是更为普世的东西:人的存在、人的心灵。


    本书也并不完全着墨于具体的电影技法,尽管山田洋次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从影经验,深入阐述了素材与创作的关系、喜剧电影的写作、片场的工作方式等创作经验,但它更是一本“有关心灵”的书,它试图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电影人,应该秉承着何样的价值观、拥有怎样的品质。


    比如,面对当时甚嚣尘上的“艺术至上”观,喜欢拍平平凡凡、面向大众的娱乐电影的山田洋次就说:“不重视娱乐的人就不能称为艺术家。那些声称自己不想拍单纯的娱乐电影的说法,以及在概念上把艺术和娱乐对立起来的想法是绝对创作不出杰出的艺术作品的。”对于一个电影巨匠而言,这种公然地向大众娱乐“投诚”,而对追求艺术的作者论不屑一顾的说法既大胆,又解释了很多事实:为什么山田洋次的电影既被评论家喜爱,又能吸引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工作之余赶赴影院?为什么《寅次郎的故事》一拍就是30多年,而一代又一代观众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或许正是因为,在导演山田洋次那里,没有过多“小我”的追求,只有对“大我”的感恩和承诺:只有爱世界、爱人类,才能拍出那些温暖的、有爱的电影。而也正因为具有了这样的品质,他才能够以独辟蹊径的视角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闪光,并以和谐、有趣的工作方式去完成一部部杰作……


    本书简体中文版于1987年出版,对中国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中的一些成长为电影人,并从山田洋次的编剧、导演方法中获益良多;另一些则进入了其他行业,但同样也从书中得到教益,收获了许多的感动。


    本次再版我们延用了蒋晓松、张海明先生的经典译本,并重新进行校订和排版,以方便读者阅读。编辑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次努力,希望能联系到相关人士,增添一些山田洋次导演最新的文章、访谈,但因版权、时间等问题而未能收录。在此,特别感谢李缨导演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书后附有山田洋次自己撰写的导演作品简介,时间截至1978年。我们补录了在此之后的片目,以方便读者查阅。


    “后浪电影学院”计划推出一套电影大师创作谈丛书,本书为该系列的第一本,其后还会有夏布洛尔谈“拍电影”、沃尔特?默奇论“剪辑之道”等。希望这些经验的结晶,会为您的学习和创作带来帮助。


    后浪出版公司

    2014年10月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