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
【作 者】沈弘 著
【出版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索书号】K252.06/3412(3)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沈弘,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遍访哈佛、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外难得一见的珍贵图文资料,整理、编译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与浙江人”。
出版作品有《晚清映像》《中国长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近年精心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已经出版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等。
内容简介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是沈弘教授“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的新作,近3000张珍贵照片+100万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原貌呈现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全书按时间顺序1926—1929、1930—1934、1935—1938、1939—1949分为四册,再现了民国这二十几年中的历史记忆。
《伦敦新闻画报》系统报道了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百姓社会生活,比如除了军阀混战、北伐战争,还有当时的社会状况、百姓生活,民风民俗,更重点的还是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长期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当时有众多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从中国各地发出了报道,并且拍摄了照片,记录了抗战现场的刀光剑影,为21世纪的全中国人民保存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忆。
这些珍贵的图文资料,大多是《伦敦新闻画报》的特约记者发自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一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观点往往是中文史料中所忽略的片段,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而且其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他人的眼睛,西方的视角,历史的定格,补充了我们的民国记忆。
民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民国又是政治故事格外多的时代。打捞民国历史碎片,很大限度聚集外围史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民国历史拼图必将随着更多史料的呈现而日趋清晰。沈弘教授所做的工作,究其本质,就是打捞历史碎片,为重构历史记忆添砖加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马勇
《<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正是外来者的新奇目光,把近现代中国的许多方面“定格”下来,使“往事”并未如烟随时光消逝。鲜活的历史图片,重新建立了“过去”与“现在”、“他者”与“我”之间的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雷颐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早已成为历史,而当时的报道,则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尤其当这些叙事来自另一种眼光,另一副笔墨的时候,其历史史料的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补充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或遗忘的内容。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解玺璋
我相信,他人的眼睛造成的陌生感仍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尽管我们多少自以为熟悉民国,熟悉现代史,但这自家的历史一经他人讲述,就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我们不曾关照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们从熟悉中会收获更深刻的东西,从差异化中会收获更丰富全面的东西。
——《非常道》作者,诗人、学者余世存
《伦敦新闻画报》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以图像为主的画报。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画报初始就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仅1857至1901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的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它给当时的西方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遥远中国的故事,也为后来的历史爱好者们描绘出近代中国众多大事件的珍贵片断,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史料。这也正是它的弥足珍贵之处和它的出版价值所在。
一、本书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第二辑,共四册,收集了1926至1949年间《伦敦新闻画报》上与中国相关的报道,包括文字和2000多张照片。需要指出的是,其中几篇报道虽未与中国直接相关,但详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状况,所以译者和编辑一致认为应将它们也收录其中。
二、编排上每年为独立一章,小节按照英文登载时间先后排列。小节标题使用中英文两种文字,英文依照原刊录出。此外,为尽可能呈现原文风貌,本书小节标题以及正文中出现的页码均依据原文未做变动。
三、为了保持图文原貌,图注均依据原刊的英文图注编译。文中“英里”、“英尺”、“英寸”一仍其旧。
四、由于原作者与我们所处的立场不同,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不同,因此本书对于某些具体历史细节的描述和解释,与我们通常的说法或有出入,有的甚至把列强侵略行径、强盗罪恶说成是造福救助,自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陈词滥调。但为忠于原文,对此译者和编辑均未作删改,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认同这些说法,也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时自会鉴别。
五、可以肯定在同时期载有中国图文的西方书刊中,没有一种可以同《伦敦新闻画报》等量齐观。如今我们将这一宗他者所描绘的中国图文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引起更多读者的兴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