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美术的故事:从晚清到今天

 

【书  名】美术的故事:从晚清到今天

【作 者】吕澎 著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120.96/6032(3)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吕澎,1956 年出生于重庆,著名评论家、策展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主要著作:《欧洲现代绘画美学》、《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艺术人的启示录》、《20 世纪艺术文化》(与易丹合著)、《现代艺术与文化批判》、《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艺术操作》、《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20 世纪中国艺术史》、《艺术史中的艺术家》、《美术的故事》、《1979 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与易丹合著)、《20 世纪中国美术编年史:1900-2010》(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年版)、《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与孔令伟合编)等。


  主要译作:《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论艺术的精神》(康定斯基)、《风景进入艺术》(肯尼斯 克拉克)等。

 

内容简介

 

这本书概述了从晚清到今天中国这一百多年来美术发展的历程,用问题统领艺术家、艺术作品等史料,针对性很强,能满足艺术类考生、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师生,以及广大的艺术爱好者、研究者、收藏者的知识需求,属于学术文化类书籍,也是典型的实用类图书。且不论600多张配图,以及精美的印刷和装帧,就单说说这书的实用性。所谓实用:

 

一.学生/教师用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专业性强,且富有趣味,给一般的读者,尤其是学习艺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建立自晚清以来中国艺术发展逻辑的材料背景。对于广大的艺考生来说,读完这本书,晚清之后美术的发展主干、流派之间的区别和继承、各自特点等等,都能了然于胸了。甚至,它教给你“方法”,教你触类旁通,思考和理解。一部艺术史,也是一部思想史,我们看这本书,看到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有艺术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等众多领域的反映,看艺术,看绘画,也就是看社会,看政治,也就是看我们自己。

 

二.在兼顾艺术普及的基础上,文章内容不断地丰富和深入,满足大众对艺术鉴赏方面的热烈需求。这本书是吕澎先生《20世纪中国艺术史》(精装版)的缩写本,相当于一部中国近现代艺术简史,现在的版本是在《20 世纪中国艺术史》第三版基础上完成的,此次再版作者对本书又进行了修订:在叙述“美术”的历程上,与原本有结构上保持一致性,并且保留了基本的文献内容与判断,补充了不同时期的资料,为了便于阅读,删去了一些注释,并且通过对新世纪的艺术及生态的比较研究,对90年代后期的艺术史做了更有启发性的延伸,供给人们去继续思索,以引发深意。全彩印刷,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这是一本众多收藏家参加拍卖会时必定随身携带的艺术“口袋书”,一本能有效提升艺术审美范儿的扎扎实实的“速成手册”。不同于《小顾聊绘画》蜻蜓点水式的神侃,吕老师带着读者把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有重点地走了一遍,读完它,你可以在晚清到当代艺术之间穿梭自如,轻而易举地去看当代艺术展,告诉别人“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这句话是白石老人说的),《开国大典》这幅著名油画被PS过好几回等等幕后故事;如果你还能谈谈关于“新文人画”的争论、波普艺术与其它现代艺术样式、女性艺术家的特点、文艺思潮之间的起承转合等等,那你就等着他人投来的艳羡崇拜的目光吧!

 

吕澎先生说:“历史是有问题的烟云,艺术史也不例外。”从晚清开始的中国近现代艺术简史,是美的历史,也是懂美的历史。

 

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史的读者来说,“美术这个词汇并不是一个让人心情轻松的词汇,她产生于中国受人掠夺和欺辱的晚清时期。古人很早就使用“美”来状物论德,可是,将“美”用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艺术的时间,也才有一百多年。所以,当我们要了解20世纪的绘画、雕塑以及其他一些后来被表述为“美术”或者“艺术”的文化生产与活动时,就不得不将之前的文明与之后的问题联系起来。

 

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将“美术”视为“美化”、“装饰”以及“宣传”的媒介。同时,在很多有大学文科知识的人看来,“美术”与“审美”或者“美育”有关,他们被告知“美术”可以培养人们高雅的气质、不凡的趣味与深厚的教养。当然,在那些有一般经验的人看来,“美术”就是人们通常所知的“画画”,或者制作一个有“形式感”有“韵律感”——一般的人都会似是而非地使用这两个词汇——的雕塑。这些对“美术”的理解谈不上有什么错误,因为,在不同的时候,“美术”就是起到美化与宣传的作用,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美术”就是那些具有绘画和塑形天赋的人完成的作业。

 

本书的任务不是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审视,或者说不是在针对今天涉及“美术”的问题进行学理解释。在我看来,了解一个文明或者知识现象的最好办法不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寻找关于她的定义和阐释,而是首先对她的产生、发展、变化、衍生的历史进行了解。如果一定要说“审美能力”是一个有知识有救养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那么,这个审美能力的训练基础首先应该是历史判断。进一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让人觉得很高级的审美判断,除非它是历史判断之后的一个精神活动,因为,知识的性质与价值总是与知识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发生联系的,而历史能够使我们了解这些原因和结果,因而也就能够使我们对知识本身的问题进行判断。

 

本书是为那些对人类的文明与知识有常识的人写作的,所以,我也才有信心在如此简洁的篇幅中叙述“美术”一百多年的故事(story)而不是学者和研究者需要的历史(history)。本书的任务非常单纯:通过从鸦片战争到今天的“美术”故事的讲述,让读者的感知和智性重新开动起来。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果“审美”这个词还有用的话),可是,当你真正熟悉了美术的历史的时候,你会重新理解“美术”的意义,你会发现中文的“美术”与之前人们熟悉的“书画”或者之后使用的“艺术”一词是什么关系;知道为什么我们古老的文明的惰性与包容性是如此地具有复杂的基因;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艺术标准;知道为什么美术有很长的时期是政治和宣传的工具;知道那些名声显赫的画家、雕塑家或者艺术家的艺术究竟有什么价值;知道“美”这个字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变得使用困难而总有各种问题成为艺术家探究的中心;理论地说,当我们了解了“美术”的历程时,就会知道美术与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例如政治、经济、宗教和其他文化现象为什么如此相关.以至于有时候认识“美术”就是反省我们的政治立场与分析自己的世界观。

 

总之,《美术的故事》希望提醒你重新审视自己对“美术”的看法,调整关于艺术的一般知识,在接受大量关于“美术”或者“艺术”知识的同时,对我们理解艺术的习惯保持警惕,通过对分析、判断和批判能力结构的重组,让自己拥有的知识系统与当代社会的演进同步。

 

本书曾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增订本(2009)基础上出过第一版,现在的版本是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第三版基础上完成的。我对本书又进行了一些修订。在叙述“美术”的历程上,本书与原本有结构上的一致性,并且,保留了最为基本的文献内容与判断。为了便于阅读删去了大量的注释,如果读者有兴趣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可以参阅《20世纪中国艺术史》第三版原著和其他相关著作。

 

最后,读者在阅读了本书之后,也许会产生自己关于“美术”的看法,如果有意愿有时间,建议你写出你所理解的“美术”或者“美术”的故事(历史)。的确,每个人都有讲述人类故事的权利,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在不断书写和重写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