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國家圖書館藏鈔本乾嘉名人別集叢刊
【作 者】國家圖書館 編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索书号】特/Z424.9/6036
内容简介
在中国学术史上,随着汉学的兴起,清代的传统学术研究从以求实切理为帜志,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征不信”,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朴学的成熟与鼎盛期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因而又被称为“乾嘉学派”,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当代,在保存和传递古代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与重要的价值。“乾嘉学派”的共同之处是重汉学、识文字、通训诂、精校勘、善考证,根据各学派治学目的、取向、宗旨、对象等不同细分为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以戴震为代表的“徽派”(有称“皖派”),以及由清初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学派”,和稍后的与“徽派”“吴派”关系密切的“扬州学派”等小的学派分支。吴派(主“博古好古”)、皖派(主“实是求是”)竞相争雄,惠栋、戴震,各领风骚。研经究典,斐然成章。但是清代朴学总体特征是重名物而轻义理,为学术而忽实用,虽整理文献有余,而经世先王之志,亦已衰矣!于是庄(存与)刘(逢禄)倡言于前,龚(自珍)魏(源)响应于后,肆言《春秋公羊》,阐明“微言大义”,积极入世,企图重致太平,是为“常州学派”。清代朴学乃东汉古文经学的翻版,是清代思想学术的主流;至于以西汉今文经学为法的“常州学派”,究属支流。
《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套装共38册)》整理乾嘉时期学者的别集,于研究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国家图书馆珍藏了诸多乾嘉名人的抄稿本。因之整理这些抄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不仅在文献学方面可以为清代文学、史学及学术史的研究提供珍贵不易得见的资料,而且也将充分展示这些抄稿本的版本价值。
《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套装共38册)》共收方望溪、王急孙、钱大昕等六十二家乾嘉学者八十九种别集,如桐城派初祖方望溪之《方灵皋遗文》,嘉庆、道光间总结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之王念孙《王念孙遗文》、钱大昕之《南阳集》等等。
本丛刊是国家十一五出版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