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考工新记


【书 名】考工新记

【作 者】王稼句 著   

【出版者】广东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J528/1022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阅览室二


作者简介

王稼句,苏州人,著名书画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一九八二年大学毕业,先后供职于苏州市文联、苏州杂志社、古吴轩出版社。一九九○年以来出版著作多种,新著有《坊间艺影》《纵横姑苏》《吴门烟花》《夜航船上》《年画》等。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核雕记》《纸物记》《烟火记》《爆竹记》《纸鸢记》《泥人记》《捏相记》《傀儡记》《辰牌记》《摺扇记》《竹刻记》《纸马记》《门神记》《金砖记》《砖雕记》

《苏绣记》十六篇民工工艺美术的札记,是作者多年关注、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心得和研究成果的精华。各篇文章旁征博引,夹叙夹议,将中国民间工艺的美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民间工艺的绝佳读物。

题 记

“考工”一词,自然出自《考工记》。《考工记》是一部有关先秦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篇幅虽仅七千字,内容却很丰富,涉及造车、铸金、琢玉、制革、练染、抟殖、匠作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故成为研究先秦科学技术及各种器物制度的重要文献。自东汉起,学者就表现出对《考工记》研究的重视,沿至清代,研究更其深入,论著层出不穷,其中戴震的《考工记图》、程瑶田的《考工创物小记》,堪称乾嘉学派的重要学术贡献。迄至于今,在《考工记》的整体考察和推广普及上,闻人军的《考工记导读》和《考工记译注》,戴吾三的《考工记图说》等,都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不佞这本《考工新记》,只借用了“考工”两字而已,与《考工记》文本研究并无关系,与科学技术史的宏大叙事亦无关系,仅是从个人兴趣出发,摭谈民间工艺史上的玩艺儿。由于自己并非行内专业人士,又学养浅薄,于技术层面往往只能一笔带过,只是在物态流变、历史掌故、风俗现象上作点介绍。我的期待值渺乎小也,只是想让与我有同样兴趣的读者,引起更大兴趣罢了。

《考工记》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其叙篇中的几句话,放在这本书里作为工艺思想的提示,也还是合适的,当然需要作点新解。

如“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百工乃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但分工有所不同,《墨子·节用》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百工制作器物向以木、金、皮、玉、土“五材”为主,需要审察其曲直纹理、阴阳向背等特点,才能因材施艺,各随其宜,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粤之无鎛也,非无鎛也,夫人而能为鎛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各地情形不同,越的青铜冶铸,燕的皮甲,秦的戈戟,戎狄的弓弩和车辆,都是一方工艺所长。人与物的关系,《庄子·在宥》有道是“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故人是创物的第一因素,在工艺史上占主导地位。

如“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艺需要不断传承,世代遵循,方能传之久远。如《国语·齐语》所说,凡百工造物,“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这与《荀子·儒效》说的“工匠之子,莫不继事”是一个道理。

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乃古代技术传统的造物原则和价值标准。天时地气,说的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又要求进入“技进乎道”的境界。材美工巧,则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是具体衡量器物价值的依据。

这本小书以《考工记》的工艺思想罩之,很像是小孩穿了成人鞋帽,颠颠然,趿趿然,既不相称,又有点好笑。况且书中所谈,几乎都是些不能实用的“长物”,这也正是古人所反对的,《管子·五辅》就说:“古之良工,不劳其知巧以为玩好。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失。”奇技淫巧,世所诟病,我自然心知肚明。但有些事说不明白,在工艺史上,奇技淫巧的器物随时随处皆有,人见人爱,诗咏歌赋,大发观止之叹。这正是思想与物态矛盾的地方,自然很难解释清楚,我也就只好拿《大学》里的话来解嘲,“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一九年六月七日,己亥端阳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