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地形学故事:景观与建筑研究
【作 者】(美)戴维·莱瑟巴罗 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索书号】TU-856/4417-2
【阅览室】花津校区自然科学阅览室
内容简介
地形学从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入手,受到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思想和方法,理论和实践中,借鉴多门学科,形成了跨学科(景观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材料学等)的研究方向,早已突破了地球本身的地质构造和自然生物的覆盖所产生的基础地形学,潜移默化地从多个角度改变了建筑设计的对象、方法和策略,成为近十几年来建筑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于土地的阅读方法,并解释了目前地形学议题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一步试图说明地形学议题中蕴含的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思想是推动其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并且这一议题关注人地关系,在建筑与城市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地形学故事:景观与建筑研究》:
除了土地的物质与空间视角之外,对于建筑来说,土地还有着更为迷人的第三个特征,那就是它的时间性品质。持续一段时间去观察,我们就会看到地景中的物质组成在持续地更新着自己。一处基地的新陈代谢是土地保持持续价值的能力的关键。时间还是体验景观的媒介,因为人只有在空间中穿越或是运动,才能最全面地了解地势。时间性为建筑感觉打开了一个精彩的维度。概言之:地景对于建筑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地势的物质性、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关注展示了与图画式手段不同的方法是怎样增强建筑文化内涵的。
这也就是说,建筑面向地景的转向,可以让我们重新构想建筑在一个更大的文化语境里所扮演的角色。景观和建筑就是,或者说可以是,建设文化的载体、赋予我们生活模式以持久维度和表现的方式。花园和建筑在它们的表现性上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那样——例如诗歌、哲学或是政治的生产。这两种艺术的实践也像其他艺术的实践那样要接纳批评:一旦现有的格局被判断为不再恰当(使用上不当或是表达上不当),那么创造性思想就得提出其他的替代方法。在建筑领域里,过去几十年间一直有人在批评那种把建筑当成孤立物体去设计和建造的做法。许多人反对那种认为建筑可以从内部界定,无须参照具体地点去构思的观点。作为对比,有人提出在建筑与其附近其他形构的关系才是重要的。这一观点之下还有着各种不同说法,有的认为应该利用设计去维系或是维护先于项目的存在,有的认为可以利用设计去修改既有条件,还有的把设计视为某种形式的批判。通过重新修改在建筑和身体之间的古老类比,有些批评家将“物体化建筑”(object-buildings)的发展解释成现代个人主义的证据。公共空间的失落是跟公共生活的缺失有关的;因为内向化的私人生活已经绕开了这两者。例如,这就是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在《公共人的陨落》(The Fall of Public Man) -书中所阐释的主题。然而,这一论点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建筑学、城市理论和社会学之外的。
现代哲学对过去几十年里的建筑所做的重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存在,必然是关联性存在”的说法,亦即,个人只能相对于他者或是在跟他者的对话中才能界定自己。在人身上成立的这一道理在建筑身上也成立。就提一个有关个人根本性介入的最为著名论点吧。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说过,人类的存在永远都是身处“此在”之境中的(sein ist dasin)。印使当情境释放了对于个体的持有,个体体验到了“本真”生命的那些时刻,这也是一种基本条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认为,公共生活乃是个人全面成熟所需要的生活世界。她的这一观点深化了一个同样基本的前提。人类自由是从公共领域即她所言的“显现空间”(the space of appearance)中去体验的。同样,莫里斯·梅洛一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通过引述圣·埃克苏佩里(Saint-Exupery)的话结束他的大作:“人就是一种关系的网络。这些关系,对人来说才是重要的。”当自由不能意识到如果个人没有锚固在世界中,他的行为和决定也将丧失了赋予意义的语境时,自由就会挣扎。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引出许多其他哲学家[例如,马丁·布伯(Martin Buber)、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有这些人都在呼吁将个人重新理解为“世界中的存在”(being-in-the-world)。这么看时,存在总是卷入实际的、伦理的、政治的、美学的交互性所编织出来的质感丰富的关系中。思考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和命名处在若干参照视域之中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提出的建议是各种关系在同一层面展开,一种整合了各种不同制度和情境的都市或是乡野的地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