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国内外重大灾害救援案例剖析


【书 名】国内外重大灾害救援案例剖析

【作 者】郑静晨,侯世科,樊毫军 主编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索书号】X4/8756

阅览室花津校区自然科学阅览室


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各种自然灾害、事故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进而灾害救援也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仅各国的灾害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国与国之间的灾害救援合作也日益密切化、广泛化。本书主要收集了1949年~2009年以来的国内外重大灾害救援案例,详细介绍了各类重大灾害的特点,以及灾害的救援情况,并通过对各案例的深刻剖析,探讨了面对突发重大灾害如何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救援措施。

第一篇 国内外重大灾害救援案例(1949~1958年)

第一章 国外灾害救援案例(1949~1958年)

第一节 厄瓜多尔安巴托地震(1949年)

一、案例介绍

1949年8月5日,厄瓜多尔现代史上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纬度1°与经度78°交汇点,距地面深度25英里①强度为里氏7.5级。该国安第斯山脉东部,尤其是中央高原1500英里范围内,遭受破坏,严重。地震造成6000余人死亡,2万余人受伤,10万人流离失所;53个大小城镇被摧毁,财产损失达6600万美元。其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城市主要有安巴托、拉塔昆加、巴诺斯和帕塔利等。8月5日下午2时10分前后,发生了为强烈的震动。此前,曾有过几次小震动,人们预感到有强震来临,纷纷跑到大街上,所以在受到破坏的50多个城市中,有数万人幸免于难。许多在大街上东窜西奔的人们在混乱中被踩死。在这次地震中,安巴托地区50%以上的建筑物成为废墟。

二、救援情况

厄瓜多尔总统加罗·拉索乘飞机离开首都基多,把办公室设在安巴托公园中央,指挥救灾,号召人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重建家园中。地震发生后几小时,国际上对该国的援助即开始。中美洲和南美洲国家——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古巴和玻利维亚,紧急向受灾地区空运救援物资;美国也出动大型C-47飞机,运送物资和红十字救援队。前来救援的红十字医疗队不分白天黑夜连续工作。

三、回顾与反思

此次地震由于在震前出现了小的震感,当地居民预感到了大地震的来临都前往室外避难,避免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面对严重的震情,厄瓜多尔政府大力进行救援,总统亲自坐镇指挥,而国际上对该国的积极救援是此次救援的另一特点。

对厄瓜多尔震后的救援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统亲自指挥,建立强而有力的指挥体系。灾害发生后,厄瓜多尔总统亲自飞往震区中心安巴托,在中心公园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在时间建立起救援体系,总统代表政府进行抗震救援的指挥工作,保证了各项救援行动的实施速度和力度。

(2)发动全部力量,积极组织当地人员进行灾后救援。对于灾害后的救援工作,由当地

政府积极组织居民进行救助。特别是总统加罗·拉索抵达震区后,居民自发的救助行动更为积极,在专业人员带领下进行搜救伤员、运送伤者、清理震后废墟、恢复震区与其他地区的运输和交通等工作。

(3)国际救援力度大,周边各国给予很多帮助。国际社会对厄瓜多尔的此次地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通过派遣医疗队、输送救灾物资等行动表示了人道主义关怀。

第二节 法国阿尔卑斯山雪崩(1951年)

一、案例介绍

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法国的中南部,长约1200千米,横穿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平均海拔3000米,终年有积雪覆盖。1951年1月12日,在数十天的风雪后,阿尔卑斯山终于不堪重负发生了雪崩。大量的积雪和岩石席卷了整个奥地利所属的阿尔卑斯山区,先后发生了649次雪崩,造成了329人死亡,30个城市和乡村的大约45000人被困在雪中,与世隔绝。

蒂罗尔省的省会因斯布鲁克被冰雪封住,完全阻断了与外界的联系,饮用水的供应网络崩溃了,瘟疫流行的危险日趋严重。法国勃伦德龙地区有一家旅馆被雪崩夷为平地。瓦尔斯地区灾情特别严重,一次巨大的雪崩当场就砸死19人,并将各乡村间的公路埋在5米深的雪和碎石下面。可怕的是一次无声无息的雪崩,这场雪崩发生在加斯泰因河谷,一个庄园和14位居民全部被埋在雪和碎石下面。

二、救援情况

雪崩发生后,受灾各地马上组织志愿者疏通交通,解救被埋在废墟下的伤者。地方政府派出警察维持受灾地区秩序,当地医院、学校等也成为安置伤员的场所。由于救援人力不足,没有专业的救援工具,被雪崩深埋者大多丧生。

三、回顾与反思

雪崩是山区中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可以摧毁所有它经过的房屋、树木、道路及

人类与动物,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生命与财产的安全。阿尔卑斯山脉雪崩是有记载以来严重的雪崩之一,损失惨重。产生这一严重的后果的主要原因为:首先,没有建立雪崩的预警机制,在雪崩发生前如能发出预警,则可以大大减少灾难的损失;其次,没有建立有效的防止或减少雪崩的方法,如提前进行雪崩预先处理、建立防雪崩网等;第三,没有对易遭受雪崩的人群进行必要的自救培训;后,在救援的人员上,主要依靠志愿者,缺乏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参与,在救援的组织上,没有强有力的综合部门进行指挥与协调,无法在第

一时间制定快速而高效的科学救援方案。

目前,在国际上已建立较为先进和标准的雪崩预防和救援方法。预防雪崩和减少雪崩的损害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①爆炸法,在没有聚积大量积雪形成大雪崩前,通过爆炸形成一些可控的、无危害的小雪崩,从而减少严重雪崩的发生。②通过建设防雪栅栏、防雪网、雪崩防护大坝,栽植高密度的树林等方法,减少雪崩的发生及其危害。雪崩防护大坝多建立在可能发生雪崩的公路、铁路和村庄附近。

从过去的救援经验来看,15分钟内的营救,被困者存活的希望为85%,30分钟内的营救,被困者生存的希望为50%1小时内的营救,被困者只有20%的生存的可能。遇难者主要死于窒息、创伤或体温过低。因此,,对在雪崩中的幸存者立即开始搜寻和救援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坐等救援人员的到来。即使是在救援装备先进的法国,救援直升机队到来也需要45分钟,此时大多受害者可能已死亡。目击者在雪崩停止、继发性滑坡过去后,应该首先标记救援点。幸存者应该立即清点同伴的数目,明确少了多少人。定位后一眼看到受害者的位置,沿着雪崩的轨迹方向寻找,如果遇难者被埋表浅,通常经视觉就可以被发现。

因为生存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所以在关键的个15分钟内不要派救援者去寻找帮助。如果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可以用其通知他人,特别是周围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打开无线电接收器并调到接收模式,选择可能的人员被埋区域进行搜寻,倾听是否存在发出“嘟嘟”声的信号声或声音,扩大搜寻范围,倾听并寻找任何可疑的线索。探测所有可疑的区域,标记所有可疑点,救援30~60分钟后,考虑此时受害者已基本没有存活的希望,可派一名搜救人员去进一步向外界求援。在搜寻的过程中,搜救犬没有到来之前,尽量不要污染(主要包括尿液、食物、唾液、血液等)雪崩区域。一旦被埋的受害者被救出,应立即进行医学救援。

搜寻与营救设备:信标、雪铲、探针被认为是基础的装备。当然,直升机在

赢得救援时间上非常重要。

信标又称为“呼叫器”或“无线电收发二用机”等,它对于在雪山活动的团队中的成员来说非常重要。通常在457kHz的无线电信号下使用,可发出“嘟嘟”声。在救援时转换到接收模式,可以定位到80米以内被埋的遇难者。当然,这项工作需要事先练习。应用近的数字技术,目前正在尝试着生产出更为方便并可迅速地判明遇难者的距离以及方向的设备。

可组装的探针,能够精确地定位几米深的雪下遇难者的位置,当多名受害者被埋时,探针可用来决定营救的顺序,表浅者应该先被营救,因为他们存活的希望更大。用探针搜寻是一个很费时的过程。在美国,140个通过探针发现的遇难者中,86%均已死亡,在2米以下的能被营救并存活的人仅有约4%。因此,探针搜寻必须在视觉搜寻后马上开始,并与信标搜寻同时展开。

雪铲,通常雪崩停止后,雪已被压得非常坚硬,此时用手进行挖掘是不可能的。雪铲就是用来挖掘被雪深埋的遇难者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头的雪铲、结实的铲柄非常重要。

近,一种被称为Avalung的装置在山地雪崩中被推荐使用,这种装置包括1根操纵杆、1个翻板阀、1根废气管、1个空气收集器。通过Avalung可以减少窒息,赢得救援时间,可大大提高被雪深埋者的生存率。有多种类型的Avalung,可以安装于胸前,也可以整合在背包里。

第三节 英国伦敦烟雾污染(1952年)

一、案例介绍

1952年12月5日开始,伦敦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烟雾。先患病的是牛等牲畜,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二、救援情况

烟雾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烟雾事件的救援主要是针对患病后的治疗,但由于症状严重,患病人数众多,所以灾害初期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后,政府提倡市民减少外出,加大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力度,患病人群才逐渐减少。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