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髹饰录
【作 者】(明)黄成,扬明 著 田开鹏 注译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索书号】TS959.3/4453
【阅览室】花津校区自然科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黄成,字大成,号子沙,明代徽州人,明朝漆器制作名家。其生平事迹不详,大约生活在隆庆(1567—1572年)前后。
扬明,字清,天启年间(17世纪初叶)的一名漆工,其生平事迹不详,西塘人。
注译者简介:
田开鹏,1960年代生于四川凉山,有散文、诗歌、社科研究文章等散见于各级报章杂志,现居遂宁,荣任四川宋瓷博物馆社会教育导师。
内容简介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部古代漆工工艺技术专著,它系统总结了明代及明以前的漆工经验。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 乾集主要记述髹漆所需的原料、工具,以及在髹漆过程中因容易操作不当而产生的各种弊病;本集开篇,著者便阐明了工匠制漆器,犹“天地之造化”的造物观,以及利器、美材与髹漆的关系。 坤集提出了漆器髹饰|“质之阴,文为阳”的归类法,从漆器的质色、描饰、镂刻、胎骨等角度,为种类繁多的髹饰工艺作了全面梳理,并对漆器制作的基本过程、漆器的修补和仿旧进行了补充说明,为漆器的编目提供了技术依据。 与撰述者同朝代的髹漆匠师扬明对该书的注解,极大地充实了该书的技术要点和技术细节。两位髹漆匠师的一撰一注,足见古代髹漆匠师“求精”精神之一斑。
编者语
本科四年,我在四川美术学院学漆艺,接触了很多漆艺方面的书籍,其中,大部分值得读,但以我自己的阅读体会,值得读的几部书之一还是《髹饰录》。它讲解传统髹饰艺术的技术要领很到位,对各种材料和技术的选用可以产生的艺术效果的记述也很切实,对不当的材料、工具和技术的选用可能产生的弊端也叙述得非常清楚,可能是现今可见记载各种漆器纹饰多的文献之一。
凡是希望学好漆艺甚至漆画的人,对该书都不应该大意,我也一样。大学期间,我的专业虽在漆画,但在《髹饰录》中,我得到的养分其实更多;曾经至少有两三年,我一有空闲,便会对《髹饰录》反复研修,并不是我毫无缘由地沉迷于此书,而是此书对我学习漆画实在有很大增益。古代工匠用心之巧,经验之丰,术业之精,至今令我叹服。
编辑该书,我是带着敬畏和再学习的真实心态开始的。
我首先将《髹饰录》再次细读,也翻阅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中已出版的书籍,比如《园冶》《雪宧绣谱》《长物志》等。在我基本熟悉这套书系的编排体例后,又找出本科时的读书笔记,同时阅读田开鹏先生的《髹饰录》注译稿,回想我当年初读时的感受,以及其中的文言难点,再与田开鹏先生逐一沟通化解,力求让今译更准确、简洁、流畅。然后立足译文,对一些现今已极为少见的材料、工具和工艺进行梳理,形成了既与套书体例一致,又能突出该书特点,且能让读者有更多收获的编排内容和形式,同时确定了插画和插画的绘制风格,与我在美院的同学,正在读研的翁雨晴女士进行沟通,请她配合绘制。对实作性很强的书籍而言,插画的绘制看似简单,实则很费神,因为这类插画除了应尽量富有美感,还要准确展示对象的形态和材质,以及操作时的实际情形,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工艺门道。对历代漆艺发展的轨迹进行梳理,并辅以相应的插图,并不费神,但要以视图为主,呈现出漆艺发展的简明历史,对我这个资历尚浅的编者来说,却很费时,因为这不仅要线索清晰,更要简短几言便能突出各个时代的工艺特点和其出现的文化背景与承袭,这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虽然劳神费力,但我终完成了,现在忐忑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可能不是好的,但对漆艺发展史了解不多的读者而言,逐页翻阅下去,能一眼看出其中的明显变化和沿袭,也很有意义。
对一部出于两位巧匠之手,全是经验之谈,而且对漆艺的现代发展仍有切实影响的传世著作进行编辑,若要别出新意,希望读者在这个版本中能读到更多、领悟更丰,则需要调动更多的材料。这过程仿佛厨子面对一道名菜,主料不变,甚至辅料也不可大变,但要做出更好的菜式和味道,厨子的心力和对火候的把握尤为重要。 在对《髹饰录》这道“名菜”的“再烹饪”上,我也许不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子”,但我自信自己是一个用了心的“厨子”,至于终的“菜式”和“味道”,自由读者品评。好,或者不好,我都真诚希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以利我进一步学习,在再版时加以改进。
最后,我要感谢田开鹏先生对后期译注工作的支持;感谢我的同学翁雨晴女士,她在繁忙的课业之余尽心绘制了该书的全部插画;还要感谢王世襄、沈福文、索予明、乔十光、长北等前辈的著述为我编译此书提供的帮助。
王小树 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