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太平天国财政经济资料汇编

【书  名】太平天国财政经济资料汇编  

  【作 者】赵德馨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索书号】F812.952/4424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赵德馨,1932年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史专家,中国现代经济史学奠基人。自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经济史研究60余年。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等,1998年被聘为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1)》《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等教材,出版专著五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汇编太平天国财经资料,分20章,从太平天国革命理想到太平天国之政权架构,以及太平天国经济制度之运行、有关事件,太平天国及晚清工业、农业、商业、贸易、金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分类编排,条理清晰,汇集太平天国财经史料于一编,同时以“编者按”的形式加以评论,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作者对太平天国财经问题的研究成果。是书不仅有益于晚清政治、军事史及太平天国史之研究,同时有益于了解晚清社会之变迁。


    

    


    1961年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抽调人员编写高校文科教材。我因此得以在该年秋参加严中平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编写组。报到时,严先生说:你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中写了太平天国的经济纲领与政策,它们的贯彻与演变过程,以及相关的评价等内容。这在中国近代经济史著作是第一次,是首创,很重要。于是,他邀请我负责太平天国财政经济政策这个专题。我接受任务后,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阅读前人研究成果与资料,得到两点认识。第一,从问题本身看,相对于太平天国的财政经济政策而言,太平天国境内经济的实际变化更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太平天国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从研究的现状看,关于太平天国的财政经济政策的论著为数不少,而涉及太平天国境内经济实际变化的则寥寥无几,至于太平天国境内经济变化与太平天国失败的关系,太平天国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则未见专题研究,特别是这次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性,更是阙如。这大概与学术界流行的农民战争是历史前进推动力的理论有关。从史料来看,要弄清楚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仅仅考察太平天国的财政经济政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太平天国战争的直接影响和这次战争引起的清政府经济政策和行为的变动。其中,前者主要是指战争对经济的破坏、人口的死亡等等。后者主要是指:在空间上,影响超出太平军占领区。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军,而在太平军没有到达的地区大肆搜集财力、物力、人力,并因此造成全国性的财政制度或政策的变化。在时间上,这种影响远远超过太平天国存在的年代。例如:在太平军占领过的地区,战后清政府为恢复经济实行的垦荒政策,导致耕地所有权、租赁制度的变更以及人口迁徙等。又如:在清管辖区兴起的厘金制度,不仅影响了太平天国境内的税收制度,而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我向严先生汇报这些学习心得,他完全同意我的意见。所以从第二年起,搜集资料的范围就扩大到了这些领域。


    2009年冬,我向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申请的“太平天国财政经济资料汇编”项目,是以那时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的。根据这些资料和上述认识,拟订了一份提纲,送呈清史委文献组和项目组。他们请有关专家审阅。感到荣幸的是,提纲获得专家们的认可和清史委领导的批准。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太平天国的财政经济资料汇编》。其内容包括:有关太平天国财政经济政策的资料;有关太平天国境内经济变化的资料;有关太平天国战争对19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财政经济影响的资料。


    


    在中国,从产生阶级和阶级压迫以后,到现代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产生之前,被压迫的阶级和下层群众,诸如奴婢、农奴、农民、手工业工人、小商小贩等等,举行起义以反抗压迫,前仆后继。其中,被称为旧式农民起义或单纯农民战争的,自秦末至太平天国,大小数百次。从全球来说,这类的起义,可谓难计其数。这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篇章。然而,关于太平天国之前的,起义者的经济追求和起义过程中实行的财政经济政策,留下的文献极少,全世界加起来,可能不足万字。其中,出于起义者之手的更是少之又少,大概不足千字。相形之下,今天能看到的关于太平天国的经济追求和它实行的财政经济政策的文献多达百万字,其中,出于起义者之手的有十多万字。这些文献当然是稀世之宝,弥足珍贵。仅仅是由于有了这种性质的和这么多的文献 ,就使我们有了认识太平天国起义者经济追求和太平天国实行的财政经济政策的可能。仅仅是由于有了这种性质的和这么多的文献,太平天国便成了中国和世界研究旧式农民起义或单纯农民战争最好的、也可以说是难得的典型事例。


    1950—1970年代,农民战争的研究是中国历史学中的“五朵金花”之一。那时,太平天国史是研究的热门课题。指导研究的理论是: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阶级分析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太平天国的性质是农民革命战争。不少研究者出于对农民的阶级感情,出于对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功绩的维护,对太平天国起义者饱含同情,对太平天国的言行用无比的激情予以歌颂,由此得出种种有关太平天国起义者经济追求和太平天国实行的财政经济政策的结论。在1950年代,我是这些结论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并提出一个从空想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怎样一步一步地退到现实政策演变路径的范式。(见《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第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在用了两三年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有关的资料后,我的认识起了大变化:对原来的一些认识深化了;对原来的另一些认识则是产生了疑惑。诸如:太平天国起义的参与者是些什么人,他们想通过起义达到什么目的;在太平天国时期,中国的农民包含哪些阶层,哪个或哪几个是其中的主体;农民破产后变成的流民和土匪等等,已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不以农业为生,他们还属不属于农民;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的社会成分是什么,是农民,士人,或其他;太平天国起义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是取代清王朝,还是建立《天朝田亩制度》描述的那种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献,它与太平天国实际实行的政策是什么关系;太平天国实行的基本的社会与经济政策是什么,是四民各安恒业,还是推翻或改造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太平天国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它的财政收入的源头在哪里;太平天国对富户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对贫困户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他们陷入什么样的矛盾和困境;太平天国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什么作用;如此等等。我的一个总的认识是,对这些问题要作出结论,首先要尽可能地掌握全面的资料。读者如果能从本书中得到一些相关的资料或信息,编者的目的就达到了。对太平天国的研究或许会因此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赵德馨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