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

 预审:朱东妹   

【书  名】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   

  【作 者】(美) 艾朗诺 著 杜斐然, 刘鹏, 潘玉涛 译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索书号】B83-092/4433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艾朗诺(Ronald Egan),现任斯坦福大学汉学讲座教授,曾获得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研究员资格,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精于宋代诗学、宋代士大夫文化与宋代艺术史。曾将钱钟书《管锥编》选译为英文。即Limited Wews:Essays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出版专著包括:《欧阳修的文学作品》(The LiteraryWorks ofOu-yangHsiu,剑桥大学出版社,1984);《苏轼的言、象、行》(Word, Image, and Deedin the Life of Su Shi, 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The Problem of Beauty: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m Song Dynasty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2006)


内容简介


    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地热烈,在许多领域的活动都跨出以往的范围,冲破以前认为不可逾越的界线,突出表现在可堪代表北宋文化特征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诗话、花谱、宋词等领域。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伴随着焦虑,他们必须面对传统儒家对其追求美的活动的诸种成见,必须开辟新的视野,敢于摆脱教条的束缚,挣扎出一个自辩说法。事实上,他们努力的成果是辉煌夺目而影响深远的。


    引论


    此书论及北宋(960一l126),特别是1030年后的约100年间,士大夫群体在某些领域内对美的追求,以及他们相关的表述。这些领域包括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第一章和第四章),诗话(第二章),花谱(第三章),以及在这一时期极为风行的词(第五章和第六章)。


    这不是一本涵盖北宋美学的书,但这些领域的发展呈现了北宋文化的特征,而北宋这方面的成就,对后来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因涉及的层面相当广,而不少题又是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的,我只能抓住比较重要和有代表性的文献处理,希望可藉以抛砖引玉。


    11世纪左右,中国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的热烈,开拓了大片的新天地,但也因而造成新的焦虑。欧阳修之前,似乎没人留意散落在古庙、山林,以及墓碑上的铭文,他有系统地搜罗这些古字的拓片,包括无名之辈以及北方半开化民族的书法,将之视为艺术品收入《集古录》;他对这些拓片的讨论,引发的问题包括艺术天才分布如何,艺术鉴赏是否与儒家教化相抵触,这些疑问的提出,对士大夫的既有观念是具颠覆性的。


    第一位写“诗话”的人亦是欧阳修,这种文体经欧阳修晚年开了头便快速广受仿效,可以说它马上成为中国人议论文学最重要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诗话提供了一个商榷诗歌技巧的平台,此种技术性的讨论在此之前很少,这也是文人对诗特别青睐的原因。欧阳修于1034年写的《洛阳牡丹记》,开发了另一个知识领域。他提供这种植物各个品种的信息,谈论它的培植方法,描绘每年牡丹开花时洛阳市民欢腾的盛况。《洛阳牡丹记》出现后,其他文人便争先恐后撰文谈论他们所钟爱的花卉的品种、培植方法等。全世界最初可观的花木培植和鉴赏文学,就这样在北宋末年的中产生了。


    本书第四章讨论欧阳修之后的下一代大夫.即苏轼和米芾所处时代的书画收藏,这自然不是一种新的活动,因为中国收藏书画渊源已久,可是艺术家和鉴赏家乐此不疲地撰文论怎样甄识藏品优劣和他们收藏的经过,热烈地给艺术品定等级,并探讨对艺术品有占有欲是否有损藏家的人格等等,都是空前的现象。同样地,词不是北宋方才兴起的文体,但在11世纪才发扬光大.充分发挥了它表达思想感情的潜力,它的文学地位也得以大幅提升,以致我们今天一谈到词就想到宋词,把二者了等号,而且词被认为是宋代文学巅峰期的代表作。本书第五章和第六章追溯词如何在11世纪逐渐演变,在此期间文评家对它的态度如何从鄙夷转为认可。


    我们要问,这些不同思想范畴的领域发展有何共通处首先,欧阳修是个关键人物。他非但首创把石碑铭文的书法当艺术品收藏,撰写诗话和花谱,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也非常大。换句话说,这些不同领域曾被同一个人塑造,无论是创始或是改造的动力都是通过此人的生命迸发出来的,而他恰恰是一位这一时代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人,又是其后这些领域中领头人物的良师益友。我开始从事此项研究时,感到不妨假设这些不同领域的发展之间有关联,尽管这种关联在相关文献中并没有明白显示。


    果然,这些领域的发展所牵涉的问题虽不同,但有些相似的现象不断浮现,这意味着北宋士大夫文化的发展轨迹有其内在的逻辑,也就是说,这一时代的文化创新反映了一群人连贯一致的趣味和选择。本书最后一章将比较详细地讨论这些选择,下面仅粗略谈谈。


    北宋期间,士大夫对“美”的追求在不同的领域里都跨出以往的范围,冲破以往认为不可逾越的界限。比如欧阳修品鉴书法不再以王羲之、王献之的典范为准则,这使他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即书法好的铭文题材若与儒家教化相悖,应当如何处置。牡丹花香艳诱人,不似松、竹、梅素淡高雅,向来不得士大夫青睐,却引起欧阳修的兴趣。同样,北宋文人将五代宫廷人所避忌的市民俗味引入词内,也是一种突破。11世纪末的诗话大谈赋诗填词的技术,这本为士大夫所不齿,但这种谈论发掘了不少怎样才是好诗词的见解


    总的说来,北宋末士大夫的精神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扩宽了,以前被认为离经叛道的娱乐和各种对美的追求得以见容.而且可诉诸文字。在某方面士大夫接纳了商人阶级的品味市价成为鉴定艺术品的准则之一,无论谈的是一株牡丹花,一幅唐代的画,或一首名诗人的艳词。而一件古物值不值得保存,不再以狭窄的伦理教条为依据。


    对美积极的追求,出人意表地影响了男性的自我定位。词的感伤、技巧的研磨、花木的培植、精致艺术品的鉴赏,都有浓厚的女性气息。这些新风尚导致北宋士大夫调整了他们对于怎样才算男子汉的观念。


    本书把焦点集中于北宋士大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指出传统儒家对这些活动有许多成见,他们必须开辟新的视野,敢于挣脱教条的束缚,勉力给出一个说法以自辩。事实上,他们努力的成果是辉煌夺目而影响深远的。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