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抗战》三日刊

 预审:朱东妹   

 

【书  名】《抗战》三日刊  

  【作 者】邹韬奋     

【出版者】上海书店出版社

【索书号】K265-55/2754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江西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人,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  


    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九·一八”事变后,韬奋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1月22日,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在八个月的牢狱生活中,韬奋等人坚贞不屈,与法官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在全国人民坚决斗争下,国民党政府被迫于7月31日释放了“七君子”。


    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返沪就医,第二年不幸逝世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终年48岁。


    邹韬奋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很高的评价。1944年9月28日,党中央给韬奋家属的唁电中说:“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的故居,并在隔壁建立了韬奋纪念馆。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内容简介


    《抗战》三日刊,邹韬奋主编,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刊。因主张“团结、民主、进步、抗战到底”,受上海租界当局的干扰,曾一度改名《抵抗》,第30期起迁汉口出版。出版至1938年7月3日止,共出86期。之后与《全民周刊》合并,改出《全民抗战》三日刊。《抗战》三日刊,分析和报道与抗战有关的国内国际形势,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这份刊物战斗性极强,在当时爱国读者中的影响巨大。


    邹韬奋与< 抗战>三日刊,第一期到第二十八期,后面改叫< 抵抗>, 邹韬奋因“七君子”事件被捕入狱,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要求释放“七君子”的强烈呼声中,当局被迫于1937年7月31日将“七君子”释放。邹韬奋出狱不久,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他经过不到一周的筹备,创办了《抗战》三日刊,该刊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和口号,大力加以宣传。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11月8日上海沦陷。1937年11月23日至12月23日《抗战》三日刊停刊一个月,后移至汉口出版。邹韬奋也于11月27日离开上海,经香港、广州前往汉口。他到当时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武汉后,立即投入抗日的工作,将《抗战》三日刊移到武汉继续出版.抗战的大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身为中国人,无不愿为抗战大业出一份力量。体现到《抗战三日刊》这份刊物上,就是其作者阵容之豪华。择其要者,有社会名流(宋庆龄、史良、沈钧儒、章乃器),有军界要人(冯玉祥),有文化名人(李公朴、茅盾、洗星海、臧克家),也有中共人士(叶剑英、潘汉年、郭沫若、钱俊瑞)。可谓极一时之盛。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