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中国民间故事史
【作 者】刘守华 著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I207.73/0232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刘守华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内容简介
学界泰斗钟敬文先生认定本书“作为系统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第一本著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评价其为“一部资料性与学术性并重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全书规模宏大,苦心经营8载完成,是作者从事故事学研究40多年的心血结晶。全书除绪论外,设12章(每章57节),分别论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以及佛教、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故事的交融。从材料的发掘、体系建构到文本论析,都具有原创性与开拓性,且内容宏富,资料翔实,出版后深受国内外学者好评,大陆及台湾各高校纷纷选用此书作研究生教材。
《中国民间故事史》:
神怪故事和笑话的流行
文学史家将中国古小说大致区分为志怪和志人两大系统,志怪小说又可以分为三类:专记鬼怪灵异之事的记怪类,专记山川地理、远方异物的博物类和专记成仙得道的仙人异人的神仙类。志人小说则可以分为笑话、琐言和轶事这三类。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是小说的重点和主流,呈现十分兴旺的景象。笑话和轶事小说也有很大发展。包容在其中的来自口头讲述的民间故事,一方面以内容的积极乐观引人注目,如《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在论及魏晋小说时,就称道其中来自民间的故事传说,往往通过鬼神形式,表达出一种积极的、进步的思想,如对暴政的反抗,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对美好品质的赞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反抗性和斗争性,是志怪小说的代表”。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也显露出民间故事题材的典型特征,使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叙事作品,同一般志人、志怪之作区别开来。
这种典型特征的主要表现就是以不依附于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泛指性的艺术虚构来编织故事。有的文学史家已经注意到这一重要变化,如胡邦炜、冈崎由美合著的《古老心灵的回音——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心理学阐释》-书,在论及志怪小说的叙述模式时,以《幽明录》中的《新死鬼》为例,认为它的叙述方法发生了“非同寻常”的转变,“既不明示地名、年月日,也不明示人物的姓名。这里只有一个赤身裸体的事件始末,即在客观上表示了‘不论他(她)是谁,也不论在何地方,是何年何月发生,反正有这样一件事就是了’。时间没有定名,空间和人物也没有定名,故事只有事件的始末而能生动地描述人物形象,进而得到丰富的故事性——这就是故事功能里潜在的本质”。该书还指出,这种叙述模式来自民间文学,“志怪小说逐渐记述近时的民间百姓的许多怪异体验,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谈风所致,而且还因为民间也喜欢讲故事”。
史传性的记述和接近史传文学的民间传说,均以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和人物、事件为基础来展开叙述。中国的史传文学格外发达,对整个口头和书面叙事文学的影响深刻有力。寓言和笑话这两类小故事最先摆脱这种影响独立出来。到魏晋时期,许多神怪故事也以泛指性的叙述标志着民间故事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本时期的故事,可大体区别为属于志怪系统的神怪故事和属于志人系统的笑话这两类,而以神怪故事的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神怪故事,按20世纪80年代编纂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编码试行方案,又可以区别为幻想故事(童话)与鬼狐精怪故事两大类。后世流行于民间的许多神怪故事类型本时期均已出现,构成为一个内容与形式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在当时人们的想象中,世界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鬼怪精灵,不论有生命的鸟兽虫鱼、树木花草,还是无生命的金银财宝与日用家什(枕头、扫帚之类)均可成精作怪。郭璞《玄中记》称:“百岁鼠化为神。”“千岁之鼋,能与人语。”“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入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玉精为白虎,金精为车马,铜精为僮奴,铅精为老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