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进击的局座:悄悄话2​

编辑:胡琼

 

【书  名】进击的局座:悄悄话2

【作 者】张召忠 

【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D5-53/1215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张召忠,时年65岁,当兵45年,官至海军少将军衔。术业专攻,涉猎科技装备、国际关系、军事战略、联合作战、国际法规等学科专业,出版20多本专著。退休后在网络上开疆拓土,开办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局座召忠”,当起网络民工。每天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坚持日更不止,辛苦半年有余,收获上千万粉丝。春蚕有丝继续吐,老烛有蜡接着燃,报效国家,反哺社会,老有所乐,自得其所。晚年进击网络,轻声细语,说些肺腑之言,聊些家长里短。当耳旁风散去,留下些许箴言,把那些只言片语收集成册,供大家闲来无聊翻阅品评。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召忠首部军事科普趣味漫画集,涵盖了张召忠 “海带缠潜艇”“雾霾防激光”“航母的经济效益是房地产的十倍”“战舰强不强就看它的颜值”“美国总统说话的秘密”“领导人服装的秘密”“美国总统为啥总爱折腾伊拉克”“武力决定论使日本崛起?”“日本为什么总是打中国”等读者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轻松幽默、晓畅通俗的文字之外,书中还配有50页精彩条漫,局座、航母、海军、战争故事、风云人物等都化身萌萌哒漫画!书中配置二维码,读者扫描可直接收听观看局座音视频!

 

序言

 

《进击的局座:悄悄话》是我采用畅销书写作模式撰写的一本书,这本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首先,是用聊天儿的方式来写书。我过去写了二十多本书,都是采用书面用语和专业术语来叙事,讲究起承转合、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最后推导出结论。这本书却是采用口语讲述体撰写,就像聊天儿讲故事拉家常一样跟大家说一些重大的事情,没想到读者都非常喜欢。

 

其次,围绕内容创作了一些条漫。我做电视25年,在讲述话题时总是喜欢用画面来表现,不喜欢一本正经讲道理,一个个逻辑框架一套套专业术语来回绕。我讲课用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我自己制作的,平时做笔记也都是圈圈点点喜欢用图形描述,以前出版的一些图书曾多次进行过类似的尝试,比如199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里面的数十幅插图都是我自己绘制的。2010年以后出版的“海洋三部曲”和《史说岛争》则是请了好几位专业插画师创作的漫画,希望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原创性漫画来吸引读者,帮助读者理解书中那些枯燥干涩的文字。

 

最后,结合新媒体,在书中插入了一些二维码,读者通过扫码就可以跳转到“局座召忠”微信公众号,阅读文字、观看视频或收听音频,让平面静态的图书鲤鱼跳龙门,一下子活跃起来,穿越不同时空不同载体生龙活虎般展现在读者面前。贴近读者 读图看书 多媒体阅读,这三个方面是我在去年出版的《进击的局座:悄悄话》中的一些创新体验。图书出版之后,受到读者热捧,图书销量和社会反响都非常好。因此,决定继续沿袭上本书的套路,逐渐把这三个创新点放大,并在深度上进行挖掘,增加了一些历史、人文、战争、科技和装备等方面的新内容。真正实现了在形式上图文并茂,在内容上点线面结合,在载体上多媒体融合。我们还准备进行一个新的尝试,就是在新书销售上,尝试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首先在线上平台开展预订,然后根据预订数量印刷,做到有的放矢,精确投放,供需平衡,减少库存。

 

新书出版前让我写个序言,放在书的前面,也算是个导读。写序言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就跟讲课一样,让我讲三四个小时最好办了,我可以口吐莲花娓娓道来,如果让我讲五分钟十分钟,这个难度就太大了,因为来不及展开时间就到了。新书序言跟大家说点什么呢?想了想,还是跟大家说说阅读的话题吧。每到读书节,总会有一大波关于中国人不读书的调查和评论,读书和阅读有什么区别,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吗?很多年轻人不服气,整天划拉手机难道就不算阅读,非要在地铁上捧一本厚厚的图书看才叫阅读?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真的有用吗?能当饭吃吗?能挣钱吗?对人的成长进步真的有用吗?假设阅读是有用的,那么怎样阅读,阅读什么内容好呢?这样的一些话题,有太多的鸡汤文都说过千万次了,但是这次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跟大家说下。

 

先跟大家说说阅读有什么用。我是1952年生人,我的父亲、爷爷以及之前的各种爷爷,祖祖辈辈,我们老张家没有一个人读过书上过学,所以他们一辈子的活动半径只有几百公里,认知范围也就是家长里短乡里乡亲刀耕火种那些事儿,对于球事、国事、大事所知甚少。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有读书的条件,但缺乏读书的经费,关于上学好还是文盲好这个话题一直纠缠着我。因为家里穷,从小学到中学都是靠助学金资助,学杂费不用交了,但书本费要自己花钱。农村没有经营,又不允许做小买卖,就靠种地养家糊口,一年到头也赚不到几十元钱,这个学杂费虽然不多却让全家人甚为发愁,我好几次差点就沦落为失学儿童。幸亏奶奶和妈妈鼎力相助,每天纺线,挣个块儿八毛供我上学。

 

初中二年级赶上“文化大革命”,全国停课闹革命,我只好回乡务农。但没多久,我就被推荐到县办工农兵大学上学,说是大学,其实就是个专业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机械电子专业学了两年。当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学了大量数学、物理、化学、电子、无线电、机械制图等基础理论课,还在木工、钳工、翻砂工、机修工车间进行了总课时大约一年时间的实习。毕业后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都不错,类似于蓝翔技校那种。回到村里就交给我一项重大任务,安装高低压供电线路,为村里输电!学以致用,我用所学知识真的为村里架设了电气线路,这对城里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人来讲却是开天辟地的事情,老乡们第一次用上了电。学习知识原来这么有用!

 

1970年我应征入伍,到了海军尖端的岸舰导弹部队。到部队后我才发现,受“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理论的影响,只有指导员的文化水平跟我差不多,其他多数人文化程度都很低,我突然成了极少数,而且是“思想反动”的那种。于是,我就强烈要求改造思想,剃了光头,洗心革面,先到炊事班做饭,然后去喂猪开荒种菜,我希望通过干这些苦活累活来改造自己。自我改造了一年之后,领导让我去团教导队学习导弹技术,课堂上教员讲的那些东西我基本上都学过,基本原理跑线路这些对我来讲轻车熟路,我很快脱颖而出。回到连队进行技术操作,我驾轻就熟,还成为连队小专家,别的营导弹发射我被借调去担任技术保障。突然有一天,接到上级命令,让我到北京大学东语系报到,任务是在那里学习四年的外语。从农民到军人是第一次飞跃,从普通士兵到中国名校则是第二次转折,这两次转折的关键点是什么?知识的力量!我这样一个穷苦出身的农村娃,没有关系没有后门也没有钱,就只有一条路,靠知识。然而,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拼爹拼出来的吗?都不是,是靠自己苦读书深钻细研一点点抠出来的。

 

北京大学的四年,都是在学阿拉伯语。毕业后回到部队,用非所学,只好借调出国执行翻译任务。1979年第一次出国去的是伊拉克,刚到伊拉克就在电视上看到萨达姆推翻贝克尔担任新总统。之后与伊拉克的同事们在一起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时我的工资换算成当地货币第纳尔后正好相当于人家同龄人一天的工资,当地20多岁的年轻人全都有车有房,公务员每年一个月的假期都要出国旅游,全国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那种富裕程度难以想象。然而好景不长,在那儿工作的第二年就爆发了两伊战争,伊拉克跟伊朗掐起来了。我身处战场,昔日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突然穿上军装开赴前线,住处附近的公路上天天都有坦克装甲车、牵引火炮和军用卡车驶过,伊朗空军的战机不时在头顶上呼啸而过,炸弹爆炸的声音此起彼伏。我当时是海军军官,对于发生在身边的这些军事形势、战场态势却一无所知,虽然懂当地语言却没有军事知识,完全就是个外行,顿时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羞耻,无地自容。

 

回国后我被分配到海军研究所,先是到潜艇上学习工作了一年多,对潜艇原理和技术有了系统的了解。然后,脱产两年学习英语。1984年翻译出版了汤姆·克兰西的军事小说《追踪“红十月”号潜艇》。这本书出版后我才知道,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还把作者请到白宫畅谈,他以为作者是潜艇兵退役,其实克兰西根本就没当过兵。一个老百姓居然把现代高科技装备描述得这么精到且细致入微,让里根总统大为惊叹。这本书的翻译出版也成了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后就不再参与语言翻译工作,而是把外语当作工具进行专业研究。大量阅读分析整理研究外文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各种科普文章发表,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很快在业界小有名气。20世纪80年代中美处于蜜月期,美国和西方军舰来访很多,我熟悉外语又懂科技装备,因而经常担任来访外国军舰的驻舰联络官,这让我熟悉了外国海军装备以及军舰日常生活礼仪,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又进行了无缝衔接。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就学习外语专业,80年代又掌握了第二门外语,这些外国语言对于我认识世界,扩展视野,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研究差异性历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但真正让我感觉到外语对创新性研究的重要作用还是从90年代开始的。1994年,我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让我到日内瓦参加国际海战法专家会议,我大吃一惊,什么是国际海战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怎么会让我去?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到了会上才知道,原来是40多个国家的专家一起研究制定一个新的海上武装冲突法规。这很重要,中国海军走向深蓝,必须要研究国际海上法规,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回国后,我用了五年的时间,苦巴巴地天天啃那些生涩难懂的英文法律书籍,最终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海战法概论》,2010年又撰写了普及版的《规范海洋》。

 

很多人没有兴趣阅读,说是一看到书就想睡觉。很多人也想阅读,但总是说没有时间,读书无用。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阅读就像空气、阳光、水分那样不可或缺。回想起来,我取得的成就基本上都与阅读相关,为什么能坚持不懈地阅读?大致就两个原因:一是主动性。喜欢阅读,阅读是一种养成,是一种生活习惯,习惯成自然。二是被动性。任务性阅读,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接受媒体采访,必须查阅大量中外文资料,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研究,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1992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算起,到现在25年了,这些年来几乎天天都与媒体打交道,媒体不管过程只顾结果,他以为我是百事通,什么都懂,所以什么都敢问。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话是这么说,平面媒体可以查阅资料,字斟句酌,慢工出细活,仔细推敲。如果做电视评论,尤其是电视直播状态,主持人抛出几个问题,你连续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说不清楚,这个有口径,那个无可奉告。你们说这样的专家称职吗?简单问题复杂化囫囵吞枣很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很难。几十年来,我都是把最复杂艰苦的研究工作放在私下去做,明面上给大家传递的都是轻松幽默活泼自然的知识。幽默是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最高的境界,没有知识很难制造幽默,没有知识也很难听懂幽默。可见,幽默的背后是历尽艰辛的大量阅读和深入研究。

 

2015年退休后,我发现年轻人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少,但没有统计数据。2017年5月,新浪微博中国海军节和航母下水话题阅读量超过5亿,对这些读者构成比例做的一个调查把我吓了一大跳,40—80岁使用新媒体的人占6%!19—25岁占59%,26—39岁占23%,6—18岁占12%。也就是说,94%的“80后” “90后” “00后”都在使用新媒体。这种奇特现象在舆论传播学上成为一个大问题,如果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说各话,就像两股道上跑的车永不相交,永不融合,就很容易出大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作为一个在20年前就写过《网络战争》的退休老人,深知网络舆论战的重要性,我决定投身新媒体,好好研究一下新媒体对于阅读将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年轻人如此青睐,而中老年人却嗤之以鼻。我尝试性地在网络上开办了两档音视频军事脱口秀节目《张召忠开讲》和《张召忠说》,年底开办了微信公众号“局座召忠”。2016年10月中旬,又开通了微博,在很多网站开设了UP主和直播间,粉丝总量超过了1000万,音频节目收听率5.2亿以上。去年出版的《进击的局座:悄悄话》,几周内就售出十多万册。

 

很多人统计,外国人平均一个人一年读几十本书,中国人才读几本书,由此断定中国人不喜欢阅读。读书只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并不是阅读的全部。阅读纸质书是一种习惯,能够闻到书香的味道,可以见缝插针地进行批注,还可以找个卡片或者小本子把读后感记下来。在台式机上浏览网页、看电子书,或者使用手机移动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便于携带,海量信息,灵活编辑,且可云存储。时代变化了,新媒体发展了,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是信息的不同载体,实质上的内容并没有变化,阅读仍然是刚性需求,不能厚此薄彼,不管使用纸质载体还是电子平台,只要是阅读都值得肯定。不要纠结阅读的方式,而要更多关注阅读的内容。内容为王,亘古不变。

 

这个序言是用我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了阅读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影响,实际上是告诉大家,人生的每一步就像爬山,你先给自己确定个高度,然后一步步向上攀登。知识就是力量,阅读就像加油站,总会给你的负重前行带来智慧和动力。每个人都是一本鲜活的书,对人生的阅读也非常重要,读懂人生,学会做人,比死读书、读死书更加重要。

 

让阅读与你同行,每天都会迎来一个崭新的黎明。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