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中土世界:欧洲的古代起源
【作 者】(英)葛兰姆·罗布 著
【出版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K501/6040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葛兰姆·罗布(Graham Robb)
1958年生于曼彻斯特,曾是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研究员,出版过多部论法国文学与历史的著作。2007年的《非典型法国》为他赢得达夫·库珀奖(Duff Cooper Prize)与皇家文学会翁达杰奖(Ondaatje Prize)。《巴黎人》(2010)一书,则使他获巴黎市颁予巴黎市大勋章。现居英格兰、苏格兰交界处。
内容简介
“中土”一词源自北欧神话,意指相对于上层世界和下层世界的“人类所居世界”。托尔金即是借用这个概念,创造出经典奇幻作品《魔戒》。跟托尔金一样,本书作者企图为读者重建凯尔特人中土世界的样貌,但不一样的是,罗布写的不是小说,而是证明凯尔特文明毫不逊于罗马文明的翻案之作。他广泛运用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天文学、几何学等各个学门的知识,让这个文字史料付之阙如,遥远且经常充满误解的失落文明,重新回归到欧洲上古史的脉络中。
不过,本书亦非正经八百的学术著作。罗布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他比较像是一位博学敏锐的侦探,以单车为办案交通工具,综合神话传说、文献资料、考古实证、虚拟地图等各种线索,一一走访凯尔特人的聚落与圣所,推理出中土世界隐含的宇宙秩序。因此,阅读本书的读者,也可以得到和阅读推理小说同样的乐趣,并且会益发相信这位单车神探的结案陈述:凯尔特人尽管不像罗马人是优秀的土木工程专家,但绝对是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此外,罗马帝国为后世所称道的城市和道路建设,也很可能是在凯尔特人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发展而成。
身兼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的罗布,其研究让我们对两千年来关于铁器时代的不列颠和欧洲的认识,以及凯尔特人为野蛮、迷信部族的刻板形象,产生怀疑。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以《非典型法国》获得达夫·库珀奖(Duff Cooper Prize)与翁达杰奖(Ondaatje Prize)的罗布,为读者献上近来印象所及惊人、重大的发现,几乎颠覆了我们对于欧洲早期历史(或依他所说,称之为“原史时代”)、野蛮凯尔特部族和半神话人物德鲁伊特的所有认知。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获得“星号书评”(Starred Review)和“当周选书”(Pick of the Week)
杰出……一部包罗万象、令人惊艳的改写历史之作,作者用功极深,近乎执迷。如果书中描述的奇妙联系和神秘细节,让读者感到头晕目眩,这或许只不过是反映出一个失落文明的惊人复杂性和始终不褪的神秘色彩,而罗布则将这个文明放回它理应享有的位置上。
——霍尔(Philip Hoare),《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你不得不佩服罗布所展现的毅力,他不只埋首在图书馆和地图室做研究,还亲身实地考察。在这15000哩的单车旅程中,他经常骑到从来没有任何观光客或研究者造访过的地方,甚至连打听过都没有……《中土世界:欧洲的古代起源》为古代高卢人和古代不列颠人创造出新的面貌。无论凯撒说了什么,他们都并非浑身靛蓝、满脸胡子之徒。
——谢比(Tom Shippey),《卫报》(Guardian)
原史时代
本书的写作构想,在某个晚上如一不速之客翩然到访。它显然认为会盘桓颇长一段时日,而我知道有它做客家中会大损我的名声。藏宝图和密径是童年的玩意儿。成人学者看到未被发现的上古世界豁然呈现眼前,且海图、使用手册、指南一应俱全,必然怀疑自己脑袋是不是出了毛病。
当时我住在英格兰某山上的茅屋里,那山位于牛津西边,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诗中那位吉普赛学者(Scholar Gypsy)活动的土地上。那里的环境就如孩童的奇幻世界,是历史秘密似乎如野生苹果树上结实累累的苹果般随手可得的那种地方。花园里除了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野餐残余物和发亮、降解的20世纪垃圾,还有烧过的燧石、经过熔炼的金属块、烧制粗糙的屋瓦。我在一棵枝叶缠绕的卫矛底下,找到一只铁器时代的小胸针,胸针上有3个同心圆构成的花纹,胸针的系针受腐蚀已残缺不全。住隔壁的农夫把几个纸箱的古物给我看,里面有用来磨碎东西的磨石、萨摩斯细陶器(Samianware)、罗马钱币,都是他在田里干活时犁出土的。
这个宁静的地方,名不见经传,却曾是繁忙的交通辐辏处。花园的一侧曾有一条马道,位于一条罗马古道(straet)的尽头。这条罗马古道沿着耸立于泰晤士河畔的石灰岩断崖,通往伯克郡丘陵(Berkshire Downs)和刻画于一处丘陵上、被称为“乌芬顿白马”(Uffington White Horse)的铁器时代巨型图案遗迹。花园另一侧则曾有一条未铺砌的道路从名叫巴布洛克海司(Bablock Hythe)的泰晤士河渡口往上攀升,而今此处既无桥梁,也无津渡。早在牛津这个地名出现之前,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将牛只羊群从泰晤士河边往上赶到这两条路交会之处,那里是一片宽阔的草地,上有一泉水和一池塘。这是昆诺(Cumnor)村的前身,距后来才出现、在教堂附近的中世纪城区12分钟路程。较晚近才出现的园篱和停车位让人看不到此村前身的轮廓,但从楼上窗户望出去,仍可能看出它当年的形状。这个聚落距今太远,其布局未见于文献记载。有座铁器时代的山堡(hillfort),俯临这个位于泰晤士河冲积平原上法穆尔(Farmoor)一地的史前聚落,而一道险峻的土堤,以及使现代道路到此变成一危险大弯的圆形布局残迹,很可能就是这座山堡的遗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长期陷入历史幻觉状态,也就不足为奇。楼上房间那位教人难以拒于门外的访客,在打印成两张大纸的西欧地图上以一条斜线的形态现身。那时我一直在计划单车远征,走一趟赫拉克勒斯古道(Via Heraklea)。赫拉克勒斯古道就是传说中希腊神祇赫拉克勒斯(译者按:Heracles,罗马人称作Hercules),从世界的尽头——伊比利亚半岛西南端的“圣岬”(Sacred Promontory)——越过比利牛斯山和普罗旺斯平原,朝向如白色屏障的阿尔卑斯山的著名路线。这位英雄带着偷来的牛群前行,在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路径之一留下传颂千古的足迹。他所走的路线,如今有许多路段只能诉诸想象,它只是一条把与赫拉克勒斯有密切关系的诸多地点串联起来的假设路线。这条古道通过南法的地中海岸时,有一些路段会变成小径,有时循着季节性迁徙牲畜的小路走,有时变成罗马图密善古道(Via Domitia)和现代A9高速公路。这些实际存在且实用的路沿着西班牙东海岸往北走,在法国境内转向东北,最后蜿蜒通往意大利。但赫拉克勒斯古道,照其原来存在于神话中的路线,乃是直直一条线,就像把高山浑然不当一回事的神之子所走的路线。
这条横越大陆的斜线,有两点值得推敲。首先,如果把现存的那些路段朝两个方向投射,赫拉克勒斯古道就会循着同样的东北东方位延伸1600千米,抵达阿尔卑斯山的蒙特热内夫尔(Montgenèvre)山口,即凯尔特人所谓的马特罗讷(Matrona,“地母神之泉”)山口。据说这是赫拉克勒斯砍穿岩石硬开出的山口。这仿佛是他从圣岬启程时,就带着某个古老的定位工具,借此得知他会在那个地方越过阿尔卑斯山。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乃是打印地图上出现熟悉的轨迹。许多上古文化,包括凯尔特人、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建庙、墓、街道时,若非让它们面朝至日初升的太阳,就是把它们建在与至日的旭日有某种几何关系的地点上——就罗马人来说,这样的作为只偶有一见。至日一年两次(6月21日和12月21日左右),在这期间,太阳升起、落下的地方一连数日几乎没变。我查阅了在线天文资料,发现两千年前,在地中海某纬度,赫拉克勒斯古道的轨线正是夏至时旭日的角度,或者如果观察者面朝另一方向的话,就是冬至时日落的角度。
这一重大的巧合一直无人察觉。或许它的壮阔格局反而实际上使它藏于无形,就连最不抱怀疑论的历史学家都会怀疑它的存在。但它还能导向其他如此多可证实的发现,让人觉得它似乎不时颇具主见,是来自另一世界,无意间被重新启动的机械装置。它造成的旅程往往要花掉数年,但开始才几个月,旅人就看出这条至日路径是人所刻意创造出来。德鲁伊特(Druid,凯尔特人的祭司或科学家)不管站在古道的任何地方,都知道沿着它的走向往西看,就是望向世界的尽头,那里除了怪物出没的海洋和亡魂地域,别无他物。往相反方向看,则是望向阿尔卑斯山和马特罗讷山口,太阳就是穿过那山口,回到活人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