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斗栱

 

【书  名】斗栱

【作 者】潘德华,潘叶祥

【出版者】东南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TU-098.62/3222

阅览室自然阅览室

 

作者简介

 

潘德华,1941年生,字皓,号木匠潘。江苏省扬州市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古建筑木工、放样、施工、设计、研究、教学四十余年。曾主持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工程木作施工和江苏靖江岳王庙、扬州大明寺栖灵塔、高旻寺天中塔、江都开元寺万佛塔、哈尔滨楞严寺楞严塔、南京江浦林散之故居笔塔等重大工程的设计。测绘、修缮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各十几座,撰写论文二十余篇。

 

曾任扬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技术科长、技术主任等职务。现任扬州市德华古建筑研究所所长、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编委、扬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建筑学会顾问专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1990年度被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荣获第四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当年又被授予“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荣誉称号,并荣获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繁体版(第二版)基础上修订出版的简体版(第一版)。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魅力却又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标准化的构件,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担起中国古代建筑中出檐悬挑、承托梁栿、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其榫卯之精巧又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艺的典范。本书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研究与实践达四十余年,并以十二年的努力写成此书。斗栱的历代变化悉收书中,榫卯之堂奥尽呈眼底,共绘图纸三百余幅,照片一百四十余张,斗栱分件图一千余件,可谓斗栱研究之宏大展览。

本书把斗栱的起源及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斗栱的演变,做了概括的分析。特别是根据我国古建筑的两部经典著作,被梁思成先生称为“文法课本”的官书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及实物和其他的历史文献相结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除对两书作了高度评价之外,还对其中斗栱部分做了增补和纠正。书中还附了大量作者亲手绘制的图纸和做法。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

 

本书的总论部分,对于历代斗栱的演变和《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两部专书的学术价值,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与评估,有着较好的可读性。使人感到头痛的那些斗栱,类型繁多,结构复杂,绝非书面文字所能解说明白,读者每有“望而却步”之感。有鉴于此,作者明智地采用了“以图代言”的方式,分章分节地画出真实图像,结构关系一目了然,能产生很强的直观感受。那些艰涩难懂的名词术语,通过图文对照,加深了印象,许多疑难问题,从而“茅塞顿开”。

——杜仙洲(中国文物研究所)

 

作者在扬州鉴真纪念堂大木构架及斗栱的亲自制作、江苏靖江岳王庙宋式大殿的施工以及扬州大明寺仿唐栖灵塔的设计与施工等众多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又潜心研究,梳理总结,并制作大量斗栱模型,推敲其榫卯结构,“十年磨一剑”,著成《斗栱》一书。相信本书对斗栱结构的剖析,以其深入、翔实、准确度高而凸显其自身的价值。

——潘谷西(东南大学)

 

斗栱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特色的部分。由于斗栱的使用,使得中国木构建筑在世界木构发展史中具有领先的地位,从而使中国成为保留千年以上木构的惟一国家,同时也是保留古老木构多的国家。作者所著《斗栱》是一本富有真知灼见的好书,是作者几十年工程实践的智慧结晶,也是首次将宋、清两代官式建筑斗栱表达得为详尽、研究得为透彻的书。

——郭黛姮(清华大学)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