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红色中华》上海新闻整理汇编:1931.12-1937.1

 

【书  名】《红色中华》上海新闻整理汇编:1931.12-1937.1

【作 者】贾翠玲     

【出版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索书号】G219.296/1011(2)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贾翠玲,延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延安大学图书馆,系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馆内红色文献资源丰富,保存有不少珍贵的党史研究资料。数字化时代,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历史文献,在更大范围中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组织实施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项目,打造集承载、保存、传播、传承、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大数据平台。

内容简介

以红色视角出发,聚焦上海这一特定的历史舞台,通过梳理、呈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报刊文本,即1931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中关于上海的报道,以特殊角度梳理并揭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渊源与关联,生动再现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历史图景回望了革命先驱者们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

红色视域下的上海

章百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原副主任、研究员

当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纪念日之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了“红色视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报上海新闻整理汇编”系列丛书作为献礼。这是一部视角独特、主题鲜明的文献史料集,它以革命战争年代中共中央机关先后发行的三种主要报纸《红色中华》《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为素材,从中选取与上海有关的报道汇编而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1年至1933年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内,这里也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里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商埠,也是国内外各种政治和经济势力博弈的舞台。1933年中共中央虽由此迁出,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一直处在共产党人的视野之中。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身处农村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上海的关注集中于哪些问题、哪些领域,三份一脉相承的报纸提供了基本完整的线索和丰富的历史记录。

《红色中华》于1931年12月11日创刊,是中国共产党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张铅印大报。该报于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暂时休刊,1936年1月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更名为《新中华报》。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在延安出版。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这份大型日报由原来的三日刊《新中华报》与新华社编发的《今日新闻》合并而成。1949年上海解放 前夕,中共中央决定将《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和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

这三份报纸有关上海地区的报道贯穿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报道的形式和来源多样,形式有消息、通讯和专题文章等;来源或自采自编,或转自国内其他报刊和外国通讯社。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革命运动和工人运动;二是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日战况;三是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四是社会文化生活等。各年度报道的数量多少不等,取决于形势的变化及有无重大事件发生。例如,《红色中华》关于上海的报道有近半数集中于1932年淞沪抗战前后;《 新中华报》历年均有一些关于上海的报道,包括淞沪会战、日军进占上海、当地抗日与反对汪伪政权的活动等;《 解放日报》有关上海的报道在数量上远胜前两种报纸,最为集中于1941年和1946年,前者是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动之年,后者是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动之年。这些报道不仅传递出有关上海的信息,也勾勒出红色视域下上海的形象。

对处于偏远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报纸是了解外部世界动向的主要途径。在党中央机关报上刊载的新闻报道,不仅是对现实和历史的一种记录,同时其选题和内容也反映着报纸指导者和编者的眼界和水平。国情和实践使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然而这些怀抱革命理想的先辈们的眼光并未因身处农村而受到局限,他们始终放眼全国、放眼世界。这三份报纸中有关上海的报道便从一个侧面做出了生动的说明。正是这种全局性的战略眼光最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新闻是时代的见证与记录,面报纸作为新闻的载体是重要的史料来源。在历史研究中,史料的筛选和梳理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工作。这部文献史料集的出版为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特别是中共党史和上海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通过这一个个镌刻着历史足迹的版面,获取宝贵的史料,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上海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革命传统,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019年3月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