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中国淡水藻志
【作 者】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主编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索书号】特/Q949.2/5062
【阅览室】特藏书库
内容简介
序
中国孢子植物志是非维管束孢子植物志,分《中国海藻志》、《中国淡水藻志》、《中国真菌志》,《中国地衣志》及《中国苔藓志》四部分。在内容方面,它们既非鉴定手册,更非资料汇编,而是在生物系统学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下对于中国孢子植物进行系统分类的研究成果。
生物系统学的任务在于从生物学的不同角度识别生物万千世界中的物种及其演化关系,为现代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本信息。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山河纵横,湖泊星布,海域辽阔,陆生和水生孢子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中国孢子植物分类工作的发展和中国抱子植物志的陆续出版,必将为我国开发利用孢子植物资源和促进学科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孢子植物分类工作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对于这部著作也将不断补充、修订和提高。
中国科学院
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1984年10月·北京
《中国淡水藻志》序
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土面积为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地跨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不仅有陆地和海洋,还有5000 多个岛屿,大陆地形十分复杂,海拔高度自西向东由高而低。中国西部海拔高度在5000m 以上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5.9%(其中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8848m),往东依次为: 2000-3000 m 的占7% , l000-2000m的占25% , 500-l000m 的占16.9% ,东部和东北部及沿海地带都在500m 以下,约占25.2% 。这其间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等连绵起伏。中国又是一个河流丰富的国家,仅流域面积超过lOOkm2 的就有50000 条以上;几条大的河流自西向东或向南流入大海。我国的湖泊也很多,已知的天然湖泊,面积在lkm2 以上的即有2800 个,人工湖86000 个,还有难以计数的塘堰、水池、溪流、沟渠、沼泽、泉水等等。这些地理特征使得我国各地在日照、气温和降水等方面有极大的差异,产生了种类丰富的植物。我国已知的高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超过30000 种。无数的大小水坑,包括临时积水、稻田、水井、还有地下水、温泉、湿地、草场,以及表面多少覆盖有土壤的或潮湿的岩石、道路和建筑物等,形成无法计算、情况各异的小生境,生长着各种藻类。
中国的淡水藻类,早期是由外国专家采集和研究的。其中,最先于1884 年由俄国专家J.Istvanffy发表的一种绿球藻的报告,是由N.M.Przewalski在蒙古采得标本而由圣彼得堡植物园主任K.Maximovicz研究的。其后德国的Schauinsland 和Lemmermann采集和研究了长江中下游的藻类(1903, 1907)。瑞典学者和探险家Sven-Hedin曾在1893-1901 年和1927-1933 年间,几次到我国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和北京,其所得材料分别由Wille (1900, 1922), Borge (1934)和Hustedt (1922, 1927)研究发表。1913-1914 年,奥地利的植物学家Handel-Mazzatti 曾深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6 省,所得藻类由H.Skuja 于1937 年正式发表。前东吴大学任教的美籍教授Gee 于1919 年发表了他研究苏州和宁波藻类的报道。俄国的Skvortzow自1925 年起即定居我国,直到20 世纪60 年代,他采集和研究过我国东北数省的藻类,还为各地的许多专家研究过不少的中国标本。
中国科学家所发表的第一篇淡水藻类学论文,是1916-1921 年毕祖高的题为“武昌长湖之藻类”一文,分4 次在当时的《博物学杂志》上刊登的。其后有王志稼(1893-1981) 、李良庆(1900-1952)、饶钦止(1900-1998)、朱浩然(1904-1999)和黎尚豪(1917-1993)。到1949 年,除西藏、宁夏、西康(今四川)外,所采标本大体上已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和自治区。研究的类群主要是蓝藻、绿藻、红藻、硅藻,兼及轮藻,黄藻和金藻。饶钦止还建立了腔盘藻科(Coelodiscaceae, 1941),即今之饶氏藻科(Jaoaceae , 1947);又发现了两种采自四川的褐藻(1941):层状石皮藻(Lithoderma zonata)和河生黑顶藻(Spharelaria fluviatlis) 。
1949 年后,中国的藻类学发展很快,研究人员增加,所采标本遍及全国,研究的类群不断增加。1979 年饶钦止出版的《中国鞘藻目专志》中记述了在中国采集的2 属301 种, 81 变种和33 变型,其中的96 种,38 变种和32 变型的模式标本产于中国。1964 年我国决定编写《中国藻类志》。1973 年,编写工作正式开始。其后《中国藻类志》决定采用曾呈奎院士建立的分类系统,将藻类分成如下12 门(Division): (1)蓝藻门(Cyanophyta), (2)红藻门(Rhodophyta), (3)隐藻门(Cryptophyta), (4)甲藻门(Dinophyta) , (5)黄藻门(Xanthophyta), (6)金藻门(Chrysophyta), (7)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 (8)褐藻门(Phaeophyta), (9)原绿藻门(Prochlorophyta),(10)裸藻门(Euglenophyta), (11)绿藻门(Chlorophyta)和(12)轮藻门(Charophyta)。1984 年,为了工作方便,又决定将《中国藻类志》分为《中国海藻志》和《中国淡水藻志》两大部分,各自分开出版。由于各类群在我国原有的工作基础不一致,“志”的编写工作又由不同的主编负责进行,工作进度和交稿时间难于统一安排,因此《中国淡水藻志》的卷册编序,决定不以门、纲、目等分类学类群的次序为序,而以出版先后为序,即最先出版者为第一卷,以下类推。种类较多,必须分成若干册出版者,即在同一卷册号之下再分成若干册,依次编成册号。1988 年,由饶钦止主编的《中国淡水藻志》第一卷“双星藻科”(Zygnemataceae)出版,此卷记录本科藻类9 属347 种,其中有219 种的模式标本产于中国。到1999 年,已先后出版六卷。这六卷中,所有的描述和附图,除极少数例外,几乎全是根据中国的标本作出的,所采标本覆盖了全国省、市、自治区的80 % 到100 % 。轮藻门、蓝藻门和褐藻门的分类系统经过了主编修订。包括鞘藻目在内,上述己出版的各类群中,中国记录的种的数目,绝大多数均占全国已知种数的40% 以上,如色球藻纲的蓝藻已超过80% 。特有种(endemic species)在许多类群中也很显著,如鞘藻目和双星藻科的中国特有种几乎占国内已记录的一半!
中国的淡水藻类,种类十分丰富,并有自己的区系特点。但是目前在编写和出版《中国淡水藻志》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已出版的6 个卷册,由于原来各类群的研究基础不同,所达到的水平和质量也不一样。例如,对有些省区,所记种类太少,有一个省甚至只有一种;有许多报道较早的种类,特别是早期由外国专家发表的,已难于看到模式标本;还有许多种类,只在较早时期报告过一次,但描述非常简单,甚至没有附图,并且还未能第二次采到。对这些情况,我们尽量在适当的地方加以说明,更希望再版时有所改进。
第二,在12门藻类植物中,除原绿藻外,每一门都有淡水种类。但到目前为止,还有多类群,尤其是门以下的某些纲、目和科,我国还没有开始进行调查研究,有的几乎是空白。金澡门、隐藻门、甲藻门应有许多种类是由动物学家进行研究的。
第三,藻类分类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百多年来,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极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不断有许多新属种被发现,新的研究手段,特别是电镜的研究,培养和分子生物的研究,在增加了很多新知识的同时,也使藻类的系统学和分类学出现许多新问题。只有把传统的形态分类学与近代新兴的科学研究手段结合起来,才能使藻类分类学得到长足进步,才能编写出更高质量的《中国淡水藻志》。
总之,我们已取得不少成绩,但肯定还有很多缺点和错误,希望国内外读者不吝赐教。
毕列爵
〈湖北大学,武汉430062)
胡征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
1997 年8 月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