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中国最美的古城

                 【书  名】中国最美的古城

                 【作 者】黄滢

                 【出版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TU-881.2/4434(3) 

                 【阅览室】自然阅览室

作者简介


黄滢,欧朋文化主编,专注于空间环境设计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热爱东方文化,大力推崇将文化融入当代设计之中。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成果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优秀的设计师、设计作品推向国际,构架起国际国内设计交流的桥梁。策划出版了《禅意东方》、《万有引力》、《宴遇东方》、《宴遇》、《简美》、《浪漫新古典》等系列畅销书,在设计界、地产界、设计院校赢得良好口碑。


内容简介


    《中国最美的古城》系列图书所要展示的是该古城极具代表性的景观、建筑,以及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古城文化。希望通过图书的出版能给当下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使新型的城镇化定位、规划、建造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地缘优势,适应该区域的经济特点,符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城市是一个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住中心,在古代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中国历经数千年的更替变迁,各地的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脉络、建筑形制、经济结构与文化习俗等,极具个性魅力。而近三十年来,我国为快速发展经济,许多地区大规模、无规范、无节制的迁改建,忽视了对古城镇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尊重,不经意间拆除了许多历史建筑,毁损了无以计数的文物,同时建起了无数面貌单一,贫乏单调的居住区及新城镇。当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此前破坏的严重后果时,大地上已经消逝了数量惊人的古村、古镇及古城。近十几年来,一些地方又陆续做起了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区、古建筑的修复、重建及遗址保护等工作,并且着手抢救各地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真正的古建筑、古文明、古迹消逝了就消逝了,不可被取代,也很难再追得回来。


    我们推出《中国最美的古城》的初衷,是想从城市保护、文化留存、艺术传播的角度,为古城古建古文明的传承留下一份真实而有价值的纪录。在各地采访和拍摄的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文化部门、景区管理公司、高校研究部门和设计公司的大力支持。也亲眼见证了许多古城开始进行有意识的保护,有计划的修护和有目标的修复和开发。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只要是科学、合理、有序地保护好传统的古城格局、古建筑、古文化,并改善当地的城市面貌、城市环境,我们都认为这是大大的好事。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些城区在改造完成之后,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环境面貌都有明显的改善,旅游人数上升,地块价值升值,居民生活条件都比从前更好,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


    对此,我们一面赞赏一面加紧我们的工作,因为还有很多地区的古建筑亟待有效的保护,很多地方的古城修复、保护和复兴都需要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而且我们还需要记录下真实的古城原貌,而不全是经过现代加工处理过的古城形态。原始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是真实地反映出那个年代地理历史条件下自然演变的成果,而不是受现代科技工艺强力干涉和变形加工过的效果。


    序言


    中国古城布局及配套

 

    中国城池是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时产生的。正如《礼记?礼运篇》中所描述的“……谋用是诈而兵由此起,城郭沟池以为固。”到19世纪的清代,城池筑城体系已经有4 000余年演变发展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尽管历史更迭,朝代交替,但是遍布于古代中国各地的城池,依然星罗棋布地矗立在九州疆土之上。随着时间的延续,城池演变得越来越坚固,战斗的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城池的筑城体系日臻完善,使其在完成国家职能所赋予的“强大军事,巩固国防”、“统一政令,维持治安”、“繁荣经济,改善生活”的任务上显得更加出色。一般而言,中国古城池在当时多数都是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多地处交通枢纽地段,大都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古城的格局


    古城格局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自发聚集、山水河流、地理环境、军事地位、经济聚合、行政指令等。所形成的古城形态是多样的,既有依山水地势形成的阆中古城,也有以防御外敌为主的山海关古城。在各种条件制约下,我国古代城池形态在可选择的前提下,基本都会做成方形城池,这是主流。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商丘古城、平遥古城、大同古城、兴城古城等众多古城近乎方形。


    城内的道路划分,可分为十字大街、井字大街、四个十字大街、九个十字大街……不论大小,在城池的中心部位都要设一座标志性楼阁,如钟楼、鼓楼、更楼、牌坊等,将这些建筑作为全城中心部位的景观建筑。这些景观建筑除了发挥其建筑的功能外,还要壮观街景,供人们往来欣赏,增加城池的美观效果。


    古城的配套


    王宫府衙

    我国作为一个有数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里,因朝代更替而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在我国,曾作为国都的城市数以百计,最著名的有六个,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加上建都极早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安阳和郑州,合称八大古都。这些都城经历了以下朝代的建都,是全国性政权的中心:西安(西周、西汉、隋、唐等超过13朝)、洛阳(东周、东汉、曹魏等超过6朝)、南京(东吴、南朝四国、东晋、明)、北京(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北宋、金)、安阳(商)、郑州(夏、商、郑、韩)、杭州(南宋)。都城大多拥有自己的宫殿御苑及王宫署衙。


    行政署衙

    衙是一个区域的行政中心。我国现存的保存较完好的署衙建筑群中,按行政级别从上往下还保留了以下一系列的署衙:保定直隶总督衙门、保定道台衙门、霍州知州衙门、内乡知县衙门等,对研究我国官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为县一级的署衙,一般选址在县城中心或略偏的位置,地点适中。坐北向南,采光充足,署前道路宽广。在县级城池里,衙门是最大的建筑群。县级署衙前端为县级办公的地方,“县太爷”上任的场所,署衙的后半部即是“县太爷”的私人住宅,这就是采取古制“前堂后寝”的方式。


    比如平遥县衙就非常有代表性,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规格较高,配置完整。平遥县衙位于衙门街中段路北,坐北朝南,东西宽131米,南北长203米,占地2.66万平方米。建筑群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衙门外,左翼有观凤楼,右翼有乐楼,前有照壁。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仪门3间、牌坊1座 、大堂5间 、宅门3间、二堂5间(明代匾额名“忠爱堂”)、内宅5间、大仙楼3间。仪门外之东西厢窑(房)各7间为赋役房。大堂前东西厢各11间,为吏、户、礼、兵、刑、工房。大堂两旁设赞政厅、銮驾库各3间。宅内各层均有东西厢房。署衙东部有彰瘅亭,自南而北又有钏楼、土地祠、寅宾馆、侯祠、粮厅和花园。西部有申明亭,往北有重狱、女狱、轻狱、洪善驿、督捕厅和“马号”。

 

    ……

 

    箭楼

    箭楼一般设于瓮城外侧,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和瞭望用。


    下图为北京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栿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明、清时期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个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楼坐落在顶端,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有空场,四向均有门。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


    排水设施

    为防止雨水对城墙的侵蚀、冲刷,除城顶密铺方砖岩石勾缝外,还在城墙顶部每隔50米左右,砌筑一条宽深约10厘米的横截排水沟,并与伸出墙外的石槽吐水嘴相接,将城上雨水泄出墙外。在城墙下部根据地形情况构筑排水洞,将城内积水及时排出,或流入护城河中。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