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作 者】上海市档案馆 编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索书号】特/D829.12/2130
【阅览室】特藏阅览室
作者简介
上海市档案馆始建于1959年12月31日,2004年5月设于外滩的新馆正式对社会开放。上海市档案馆拥有240万卷的丰富馆藏档案,保存了完整的上海城市记忆,构成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仙霞路老馆
上海市档案馆老馆位于仙霞路326号,与上海市档案局合署办公,机构级别为相当于正局级,内设8个职能处(室):档案接收征集部、档案保管部(电子档案保管部)、档案整理编目部、档案利用服务部(社会教育部)、档案史料编研部、档案保护技术部、档案信息技术部、行政处(保卫处),依法管理本市各级党委、政府机关档案及其他组织、个人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负责接收、征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对收集进馆的档案进行检查、鉴定、保护和验收;承担政府公开信息的集中查阅和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工作;为社会开展多种相关的教育活动提供服务。
外滩新馆
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大楼位于中山东二路9号,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9270平方米,原名“法国邮船公司大楼”,后改名为“浦江大楼”。大楼于1937年开始建造,1939年落成。建筑造型采用哥德劳曼耐司克样式,外形呈长方形,简洁流畅,是法租界外滩第一座现代化商业建筑。大楼建成后,曾分层出租给中法工商银行、百利洋行等金融贸易机构使用,荷兰驻沪总领署、瑞典公使馆也曾设于此。建国后曾为上海市机电设计院等单位的办公楼,随着时光流逝、历史变迁,大楼在使用中经历了多次修缮与改建,60多年风雨历程之后,于2003年3月18日再次开工改建,次年4月23日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正式开馆,成为展现上海城市发展轨迹、对社会大众提供档案信息和公共信息服务的新窗口。
馆藏档案截至1990年底,有1208个全宗,1039324卷(册),排架总长度1451米,还有其他资料32326册。其中有许多中国近代、现代史方面的珍贵史料,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党领导下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档案资料,以及当时一些进步团体出版的书刊和著名人物的著作;上海工人3 次武装起义的档案史料,1929年上海反帝大同盟成立宣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市政府、日伪上海特别市政府等政权机关形成的档案;还有反映馆藏特点的英、法、日等侵华机构的档案(包括租界档案)。这部分档案,形成时间从1843年起至1944年止,包括1853年小刀会起义、1925年五卅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等;还有反映中国民族工商业产生、发展的档案史料,如一些金融、工商企业、同业公会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上海市和华东大区一级党、政、群机关及部分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等。
内容简介
由上海市档案馆翻译整理的大型租界档案史料《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经过三年的紧张审校工作,2001年年底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28册,中英文对照,中文译文达700多万字,为迄今为止出版的有关上海历史的规模最大的档案文献资料。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是公共租界的最高决策机构,成立于1854年7月,至1943年租界结束时,存在了将近90年。在此期间,董事会从最初每月一次到后来每周一次的例会,都有会议记录存留。从这些为海内外研究者所瞩目的珍贵史料中,可以看到历届董事会对上海公共租界内有关政治、经济、市政、文化等事务讨论和决策的全过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诸如辛亥革命、五卅运动、四一二政变、抗日战争等,会议录里均有大量反映,而对于租界史、近现代上海史来说,会议录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原始宝藏。对于这一大型档案文献资料的翻译出版,上海学术界的一批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项具有文化积累的意义的世纪工程,表明进入21世纪的上海能够以开放、自信、豁达的心态看待过去的历史,它所提供的大量资料信息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近代上海史、社会文化史、翻译史等多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对当代上海建设新的国际性大都市将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