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中国地方志荟萃·西南卷

 

                 【书  名】中国地方志荟萃·西南卷

                 【作 者】中国地方志荟萃编委会  编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索书号】特/K29/5064

                 【阅览室】特藏阅览室

 

内容简介

 

    地方志是一个地区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碑帖、手迹、学术着作等方面的历史记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被誉为“方之全史”,是中国独特的百科全书。


  它将世界东方一千零四五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千百年来发生的事件,按照完整、有序的系统观点,延续不断地、多阶段、多层次、全方位地作出颇为详尽的记录。以其庞大而有系统的、综合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文化信息宝库而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学术界通常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和成立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所编纂的地方志书为旧志与新编志之分。


  中国地方志数量如此之多,并且具有一般文献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学术价值和保存价值。其“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是其他类型文献无可替代的。史志界的专家们,甚至国家有关都已充分认识地方志的价值,并把地方志作为文献资源开发的重点加以重视,要求主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开发,发挥地方志的效用。一九八三年四月,在洛阳召开的中国地方志规划会议上,曾拟定过《中国旧方志整理规划实施方案》,要求编撰方志目录、方志提要、方志索引和地方志分类资料等。


  查全率与查准率是衡量文献检索效果的主要技术指标。查全率是指被检出的相关文献占总文献内所有相关文献总数的百分比,查准率则是指被检出的相关文献占被检出文献总数的百分比。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地方志大多散落在私人藏书楼或民间,以后逐渐被国内外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私人机构所重视,但却在收藏数量和规模上呈现出系统性不一的散乱状态。读者在查找这些志书时,耗时费力。不仅查全率无法保障,在查准率方面也往往有大海捞针之感。


  一九三五年,朱士嘉编撰的《中国地方志综录》,收录自北宋熙宁年间至一九三三年的五八三二种方志,为全国性旧志目录之开端。一九九六年吉林省图书馆金恩辉先生主编的,以揭示中国地方志内容为主的提要性、考评性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和二〇〇一年由胡述兆、金恩辉主编的穴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移(一九四九至一九九九)这两部着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二者前后承续,共收录古今方志一一九七九种,这两部大型工具书的问世,是对我国自有方志以来,直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地方志文献的系统全面的提要目录式的总结。很大程度上,为读者解决了查全和查准的问题。


  但读者在利用这种提要目录式工具书时,又遇到一个现实的遣憾,那就是还需要借助其他渠道,才能获取所需文献的全文。并且常常有读者不但希望尽快检索到所需文献的全文,甚至希望以原貌的形式获取原文。图书馆在读者服务工作中,也只能借助于原文传递的方式,来满足读者这一需求。而原文传递不仅从时间上还是从人力上,都无法满足读者的渴求。


现在,中国地方志苍萃移终于编纂出版了,图书馆将会大大丰富地方志的馆藏资源,学术界和图书馆界将冲破上述利用过程中的瓶颈。作为一个图书馆行业的从业者,热切期待让此部宏篇巨着的付梓。相信在此后不久,对中国地方志的发掘利用将会掀起新的研究热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古籍出版社(今凤凰出版社的前身)、上海书店和巴蜀书社联合出版了一套大型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该丛书影印了一大批1949年前纂修的各类旧志,以选收完整、覆盖面广、实用性强著称于世。但由于项目启动较早,囿于当时具体之情状,其府县志的收录一般以解放前该地区最后一次修志的版本为准,故其所据底本多为民国或晚清时所修,从而在版本学意义上难免有遗珠之憾。


为弥补上述缺憾,我中心通过前期调研和策划,集合原《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团队成员,辅以各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专家,组成编委会,以底稿最为完整、清晰度最高为标准,选取《中国地方志集成》未收录的方志底本,影印出版,定名为《中国地方志荟萃》。


《中国地方志荟萃》由西南卷、华东卷、华北东北卷、华南卷、华中卷、西北卷组成,预计选收府志、州志、厅志、县志近千余种,以10册为1辑,计划5年内出齐。


无论选题还是编辑团队,《中国地方志荟萃》均接续于《中国地方志集成》,而其选收的清代中前期及明代所修方志更是填补了《中国地方志集成》留下的空白,在文献的广度和完整性上构成对后者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地方志荟萃》为各科研单位、图书馆和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丰富详尽的原始参考资料,堪称近年来国内地方志挖掘和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