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中国民间孤本年画精萃
【作 者】马志强 著
【出版者】山东画报出版社
【索书号】J228.3/7741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马志强,生于1955年,潍坊市寒亭区人,现任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院院长。长期从事民间年画的抢救保护及收藏研究,收集整理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年画3000余幅。编辑出版有《潍坊民间孤本年画》(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潍坊清末年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中华书局2005年版)等,在国家级书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全书共收入中国民间孤本年画二百余幅,按题材分为神圣仙佛、戏文传说、山水花卉、美人童子、文史故事、生活时事等六大类,每幅年画附以一篇500字左右的解读文字。文字主要从题材本身所反映的传统文化和此幅年画的艺术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文化解读主要说明此幅年画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影响,追求内容的故事性和语言的文学性相结合;艺术解读主要说明此幅年画的制作技法,包括勾线、雕版、设色等,同时说明其艺术特色。
此书采用传统线装形式出版,一函两册。
中国民间孤本年画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薄松年
作为传统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年画,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风格样式以及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在美术史和民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于民间年画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在农耕社会中,民间年画是普及于千家万户的艺术品,也曾有过繁盛发达的黄金时期,但由于旧时的偏见,其文化艺术价值长期得不到承认,因而也就缺少专门的收藏和研究,造成了传世作品的匮乏。幸有一些有识之士重视这一园地,悉心收集,深入挖掘,使一些作品得以保存,为我们欣赏和研究民间艺术和传统年画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潍坊的马志强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潍坊是我国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地,马志强长期在这里工作,对民间年画充满深切而真挚的热爱,在收集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收藏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从山东地区特别是潍县年画入手,继而扩大到全国各地。他费尽心思,悉心访求,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四年前我曾到他家里观赏其收藏,那时他已有一千多幅,其中不少是古本和孤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在精选了二百多幅全国各地的年画结集出版,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年画是民俗艺术,是民间匠师创造的艺术,是最普及于人民大众之中的艺术,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愿望和审美情趣。它的价值主要在历史和艺术两个层面。从历史价值角度看,年画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期的人民的思想情绪和社会生活面貌,举凡节俗活动、农事生产、社会百态、人生礼仪、民间信仰、历史传说、小说戏曲以及时事新闻和针砭时局弊政的讽刺画,都可以在年画中看到。正如山东地区流行的一首关于年画的歌谣中所唱的:『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画种能将题材扩展得如此广泛,几乎是农耕社会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这就为我们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面貌提供了难得的形象数据。如山东聊城年画《女子习武》就反映了清末变法图强运动中建立女学的新事物。关于清末女子学堂的年画,在杨柳青、潍坊和武强年画中均有所表现,多为列队演操,而聊城年画突出表现骑马执枪射击的英姿,在同题材的年画中别具一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木版年画如《拖拉机耕地》《牲畜两旺》等,反映了建国初期社会建设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虽然时代较近,但此类作品保留下来的幷不多,同样也是非常难得的。小说戏曲题材在年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除了给人以历史知识外,也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褒贬评价,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中国戏曲和民间说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艺术宝库,从内容而论,过去就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列国志』之说,但相当数量的剧目在今天已成绝响,而民间年画中却有形象的记录,特别是本书收入的一些表现三国、隋唐、五代及宋朝故事的剧目。其中如表现山东好汉唐代名将秦琼的戏曲年画就有《临潼山》(秦琼救李渊)、《秦琼观阵》等,其他还有如《五雷阵》、《篡御状》(宋朝杨延昭告潘洪陷害忠良)等,这些不只是京戏,更可贵的还包括了山东的古老地方戏如曹州梆子、章丘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等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种在今天已处于濒危状况,剧目也久绝于舞台,只能通过年画找寻其面貌了。
年画在艺术形式上可谓异彩纷呈,其中包括扑灰年画在内的手绘年画应是年画中最古老的形式,本来在雕版印刷尚未运用到年画生产之前都是完全采用手绘。民间艺人创造一个画样,必须大量复制,其中最有效而便捷的办法就是『扑灰』。其方法为画工作画时,先在纸上用柳树枝烧成的炭条打稿,然后扑抹捺印至正式画纸上,再落墨勾线施以彩绘,一稿可反复扑抹多张。这也正是古人摹拓『粉本』作画的遗意。清代方熏《山静居画论》云:『画稿谓粉本者,古人于画稿上加描粉笔,用时扑入缣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宋代时,民间画家成为手工业者,他们的作品在市面上销售,为满足市场需要必须大量复制。宋代邓椿《画继》中记述了北宋开封画师刘宗道擅画《照盆孩儿》,每出新样,『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同一画样制出数百本,则非用粉本扑灰之法不可。明清以后文人写意画流行,民间年画又多用木版印刷,粉本扑写之技艺逐渐失传。可贵的是,这项技艺在高密年画中延续了下来,从其制作中依稀可见古代绘画的影子,具有活化石的意义。扑灰手绘年画形象上精描细染,行笔中简括流畅,融工笔、写意于一体,同一画稿常因作画者的风格门派不同而有不同特色,即使在同一画家笔下也常有不同创造。这类年画保留下来的不多,但在马志强的收藏中这一部分却颇为丰富。其中除了纸马、家堂、八仙之外,《赵颜求寿》《渊明爱菊》《二甲传胪》之类的故事画及《母子图》《踢毽子》之类的美人画更值得重视。
年画色彩特别讲究鲜明亮丽,但在扑灰年画和半印半画中却有一种以水墨雅韵见长的样式。这类年画完全以墨色套染,偶加白粉装点,虽然受了文人画的影响,但丝毫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寂情调,而是在墨分五色中充满明快清新之趣。
另一类不为人重视而马志强却刻意搜求的是石印年画。这是近代木版年画式微、年画生产向现代技术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形式,所用的多是旧画稿。天津和潍坊都曾使用石印生产,特别是天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一直保持着旺势。石印年画虽然缺乏木版年画的刚健气息,但在花卉之类的作品中却流露出一种古雅的格调。这对于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年画史而言,也称得上是难得的资料。
以上只是就本书所辑入的孤本年画谈出我的一点看法,不能涵盖其收藏的全部,相当数量的木版水印和半印半画的年画中也有不少稀有的古本和孤本,只要大家细心研究体会,自然能领略到其中的价值和妙处的。
写于中央美术学院东城宿舍
二○一五年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