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

 

          【书  名】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

          【作 者】唐力行 主编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J826.1/0042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唐力行,1946年生,江苏苏州市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师范学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二级教授,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主任,上海师大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为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教学部人文社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先后主持国家教委、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多项。

 

 

    著有《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江南儒商与江南社会》、《徽州宗族社会》、《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等著作,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江南区域史研究论著目录(1900-2000》,参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三次获省市级政府哲社一等奖,三次获二等奖。并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国家图书二等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

 

 

内容简介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套装全三卷)/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0072民国初年,《倭袍》名家陈士林、王效林师徒双档(编者按:效林后改王一麟,即陈瑞麟、云麟昆仲之师兄)在南浔南栅万春楼说《九丝绦》、《刁家书》,日夜档听客上至六百多。其弟庚林则在北栅彩凤楼,听客稍逊。二陈去后,光裕社长王绶卿之弟绶章,追踪而至,亦在彩凤。其时各听客方饱聆二陈妙词,《倭袍》闻之熟矣,王氏虽佳,却少欢迎,听客且不过二三十人。绶章见听客寥寥,半途剪书。临行时,谓听客日:我此番到此,系寻访一挚友,即郁先生是也,讵郁君已往外埠,故只能拜别诸君追寻郁君去矣。当时听客均不明其故,嗣经推想则郁先生者有耳之谓,彼讥此地听客不辨美恶都无耳朵,故不愿再说与无耳之人听其好书也。绶章此言,可谓谑矣。

 

 (沈俊:《书场趣闻王绶章寻访郁先生》,《生报》1939年4月28日。)

 

 

◆0073自从无线电风行以来,弹词在无锡便逐渐开放出茂盛的花了。今年又到了几组响档,顾艳琴、顾秋舫、范玉山、范雪君、钱景章、钱醉仙、钱琴仙等,听得一般书迷眉飞色舞,谁也欢喜仿着Ⅱ亨两句了。

最近邑人周静啸、孙云年、蒋云汉等发起组织了一个云璈票房,社员足有二三十人,倒也人才济济。在六月二十一日(旧历端午节),曾假座大娄巷口之中南书场举行一次大会串。京剧有票房和票友当然不足为奇,集私家弹词而成立票房未免有些稀奇,成立票房而更登台大会串,怎不叫好奇的无锡书迷认为本邑的一件破天荒的奇事盛事呢。……最近,云璈票房又开了一次会员大会,议定每日下午四时后在中南练习,每人缴费四角,是作茶水之费。社长周息眉还编了一部《董小宛》弹词,预备供给和训练社员第二次登台时应用呢。

 

 (《弹词在无锡》,《生报》1939年7月30日。)

 

 

◆0074蒋一飞的《英烈》,在十几年前真红得发紫,与久享盛名的叶声扬别过苗头。他在上海,有一时期独做城里柴行厅,卖座始终不衰,威赫一时,那时他的高徒张鸿声还是做他的马后张保呢!而外埠像常熟、无锡、苏州、硖石、湖州、松江、嘉兴等地,都是一飞的红底子,所以时常一出码头,一连数年才回上海……

 

 (晓波:《书坛杂缀》,《上海日报》1941年2月18日。)

 

 

◆0075据章练塘来人谈,该地新到唐耿良开说《三国志》,极受一般听众欢迎。

 

(《三日报道》,《弹词画报》第20期,1941年3月23日。)

 

 

◆0076吾乡吴江,滨太湖而邻洞庭,民情淳朴,鱼米丰饶。乡人士于业务之暇,舍听书外无其他肖遣,因之书场中多积有数十年经验之老听客。以故书艺稍次之说书人,成不易久留,甚而仅说数日即离去者,盖若辈平庸不足饱老听客之书餍也。

 

 (枫:《松陵书讯》,《弹词画报》第27期,1941年4月13日。)

 

 

◆0077民国廿七年(1938)初夏,战事已由东南而西移,都市的居民络续地由农村归来。经过炮火洗礼之后,号称小上海的无锡,只落得破垣残瓦,满目凄凉!不过此处左临太湖、右挹京沪线而带运河,地当重要,尤是米和丝茧的集散地,也是宜兴、江阴、广德、常州等经商枢纽,财力的麇集地。所以不上数月,一座死寂枯城百废渐兴,说书游艺亦就渐渐地热闹起来了。

 

 (廖珮馨:《弦丛琐语[八]》,《弹词画报》第48期,1941年6月16日。)

 

 

◆0078余年事渐长而“揩油听书”已不再有分,然听书之癖早已根深蒂固,不可除去。况我乡娱乐场所,舍书场外,别无消遣,课余之暇,更惟书场是趋。……然犹能忆及耕香是年适做夏档。夏日炎炎,致书场中听客常寥寥。彼本其说书精神,不以为意,说至“五毒盘相”始行剪书,历二月余。当时“国联调查团来华调查”之际,耕香日必穿插之,引为噱笑。

 

 (枫:《松陵书话》,《弹词画报》第57期,1941年7月13日。)

 

 

◆0079距今若干年前之年尾,我乡向例有会书之举,因一时邀不到先生,乃由玉山独做,美其名日“独脚会书”,售签二百文,在其时已算高价。除说《济公》、《刺马》而外,更有《福尔摩斯》、《民国封神榜》、《八仙得道》等书,无非胡说乱道,引入发笑而已。

 

 (枫:《松陵书话》,《弹词画报》第59期,1941年7月19日。)

 

 

◆0080半载以还,女弹词家群集吴门,绝迹海上,颇使嗜听女儿歌声之书迷为之渴望。今春年档,弦边婴宛散处各地:如徐雪月、程红芳师徒在常熟,范雪君与其义妹雪萍在苏州,汪竹韵、菊韵双档在平湖,王小莺、小燕姊妹则隶浒墅关乐苑书场。留沪之女弹词家,仅邹蕴玉一人,隶北苑书场,独放单档。按此书场设于苏州河北天潼路之泰安里,与老闸桥堍之玉茗楼,相距非遥。惟以设备简陋,又在里内,知者较少,只附近一带居民,往作座客。蕴玉已退隐已久,迨男女说书人团结合作,亦即加入评话弹词研究会为会员。近复重作出岫之云,以少奶奶身份,去《双珠凤》之淫妇张氏二奶奶,更饶生香之妙。在北苑日场,自下午二时起,连说二小时之久。蕴玉外号“走油肉”,足使座上醉翁,饱餐秀色,一解馋吻。夜场阵容:为凌冠一之《英烈》,周一民之《双珠凤》及吴鸣岐之《封神榜》,俱有相当造诣,值得一听。闻南市西门长乐书场,已于去冬复业,亦邀蕴玉兼隶夜场,不知现仍蝉联否?

 

 (横云:《邹蕴玉重登书坛》,《铁报》1946年2月14日。)

 

 

◆0081弹唱《双珠凤》跟《落金扇》之昆仲朱介生、朱介入,现应湖州之聘在东方书场悬牌。彼两原系弹词名家朱耀庭之子,渊源家学,说来颇具“说噱弹唱”之能事,兼之朱介人与已故描王夏荷生为莫逆,颇得熏陶,艺事猛进。开书以来,卖座不弱,很够吃香。近湖州各书场正筹备欲举行“会书筹款助赈”,朱氏将应聘为台柱云。

 

 (米柯尼:《朱介生、朱介人湖州鬻艺》,《力行日报》1946年10月1日。)

 

 

……

 

 

前言/序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在我国蓬勃兴起,学者们以整体史的新视野重新审读历史,不再满足于政治史和精英史,而是将目光向下,关注长时段的文化、心态、习俗、信仰、仪式、组织、结构、区域、普通人的生活、地方社会对国家的制衡等。而这些长期被忽略的历史要素大多是沉淀于具体的区域社会中的。因此,社会史的研究必然导向区域史研究。经过将近三十年的探索与积淀,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已渐趋成熟。九年前我去英国参加一个社会文化史的会议,了解到欧美和中国台湾学者在这方面的学术成就,深感在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的领域里应该而且必须引入文化的因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研究工作推向深入。在做了充分的学术论证后,我确定以苏州评弹(又简称评弹)为切入口,开展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研究。选择评弹文化为切入口不仅因为我是苏州人,我的父亲就是一个说书人;更为深层的原因是父亲唐耿良先生当时正在撰写他的回忆录,为了帮助他整理成书,我大量地接触了评弹历史和民国以来的评弹资料,深入认识了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血肉联系。社会文化史是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要组织一支学术队伍是十分困难的。我从历年招收的博士生中,逐渐地组成了一支研究队伍。以往对评弹的研究都是从曲艺史或文学史的角度进行的,现在要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全新视野开展研究,几乎没有可供借鉴的前期成果,学术难度是相当大的。解决的办法还是从资料入手。在我的组织与指导下,数年来我们已搜集评弹与江南社会生活相关的资料两百余万言,除正史外,还广涉方志、笔记、文集、杂志、小说、档案以及苏州、上海两地报纸等。同时,我们还认真研读海外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资料深入细致地展开讨论。筚路蓝缕,经过数年艰辛努力,终于有所收获。在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陆续推出《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发布我们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资料。

 

 

    苏州评弹不仅是观察江南社会的窗口,它与江南社会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缺失了评弹元素,我们心中的江南将不复存在。苏州评弹由评话与弹词两个曲种组成,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但真正意义的苏州评弹则兴起于明末清初,与苏州市民社会的繁兴同步。苏州被誉为天堂,天下人无不乐居苏州,致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而历代统治者视苏州为取之不竭的聚宝盆,明代丘溶云:“江南财赋之渊薮也,自唐宋以来,国计成仰于是。”1据《明会典》统计,洪武二十六年(1393)苏州府耕地仅占全国1%,实征税粮米麦竟占全国实征税粮的9.6%。苏州府的税粮总数、亩平均赋税、人口平均赋税不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十倍,而且也高出江南地区其他府县。此外还有漕粮、白粮之征扰民。明清以来这种情况没有改观。在重赋与人口双重压力下,苏州人并不采取极端的行动,而是重理性、求变通,善于在夹缝中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天地。农业管理更趋精细,种桑植棉,发展手工业,成为国内丝绸、棉布等手工业生产的中心之一,吴绫苏布远销海内外。苏州城内五方杂处、百业俱兴、万商云集、市曹繁荣。为保障财赋收入,统治者对苏州的政治控制十分严密。乡绅、官宦的地方自治功能被削弱,市隐心态十分浓重1,转而构筑私家园林,寄情于诗书歌吟之间。有清一代苏州状元达26人,占全国的22.8%。经济与文化的交互作用催生了评弹与昆曲这对姐妹花。于是有状元、优伶为苏州土产之说。昆曲曲高和寡,主要流行于士大夫的圈子里。而评弹有着雅俗共赏的特点,其受众遍及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相应于苏州人的性格,昆曲又被称为“水磨腔”,评弹弦索叮咚如同江南的水。如果说评话犹如太湖般开阔澎湃,弹词则如穿街越巷的小桥流水。水是最柔和的,也是最坚韧的。似水长流的评弹,深藏着苏州人的市隐心态,流淌着苏州人的心曲,叙说着苏州人的机敏、睿智、沉稳和变通,进茶馆品茗听书成为苏州市民的生活方式,“所谓说书者,实起于苏州。苏州人闲者居多,饭后一会书,挤在茶馆中度生活者,比比皆是”2。而绅商官宦则把评弹艺人请进家门举办堂会。苏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悠的评弹音乐和声如金石的评话,与小桥流水枕河粉墙融合成一幅有声有色的苏州图景。

 

 

评弹从形成之初便走出苏州这一江南的中心城市,向吴语地区扩散。这是由评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所决定的。评弹艺人在一个地方演出,根据书目,其演出周期少则十余天,多则数月。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演毕就要变换场地,而且数年内不会再重复莅临。这就是评弹的走码头。“内行中人称说书的为‘吃开口饭’,注定走江湖的命运,不能常驻一处,一俟说毕,即需另开码头。有因兴趣与生意清淡关系未经说完而中途告歇者,谓之‘剪书’。不过说书的走码头,仅是南抵嘉兴,北达武进,以此一小小地域为限,因过远之处听不懂苏白,去亦徒然。”3苏白也就是苏州话,或称吴语。吴语是从古代的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吴”(郡治分别在今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又称江浙话、江南话,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是中国除官话方言(北方话)以外的第二大汉语方言。但是即使同在江南,各地语言实际上还有较大差别。江南南京的方言就属官话,而同为吴语的宁波话与“吴侬软语”的苏州话也大相径庭,故而有“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讲话”的民谚。传统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方言。所以上揭“南抵嘉兴,北达武进,以此一小小地域为限”之说,划出了苏州评弹文化圈的边界,也可称之为吴语或江南的核心地带。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