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敬文园地 >>图片新闻 >>正文

潘德荣教授做客敬文讲坛谈中西教育观念

添加时间:2010-05-27    预审:朱东妹    点击量:

222,敬文讲坛2010年第七讲在敬文图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讲由国家二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终生教授潘德荣主讲中西教育观念比较,图书馆馆长庄华峰教授主持了讲座。

潘德荣教授主要从德国的大学、大学的精神、大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等三个方面对中西教育观念进行了比较。首先,潘教授对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慕尼黑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海德堡大学、耶拿大学、美因茨大学、鲁尔大学的历史与成就作了介绍,使大家对德国的大学教育有个感性认识。在谈到德国的大学何以人才济济、并孕育出如此众多的思想家时,潘教授认为,这与这个民族的现代教育理念密切相关。潘教授指出,在德国的传统思想中,与理性主义交织在一起的还有另一种精神倾向,即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所崇尚的“精神”是古典精神,即古希腊、古罗马精神。德国的现代教育理念深受浪漫主义影响。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与没落之后,浪漫主义思想家将教育的基点落实于“精神”,主张回归古典精神,其根本主旨就是张扬精神的创造性。无论是康德的“自在之物”,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强调人的主观创造性。在浪漫主义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德国的哲学与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潘教授说,大学不仅是学习场所,还是创造知识、推进科学、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乃至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的不可替代的机构。而学习与创造的关系,在中国被割裂了。中国的大学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其目标是通过各种考试,即所谓的应试教育。而德国的教育注重创造性,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指定他们思考什么。同时,德国的教育还注重科技与人文知识的会通,因此,德国最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波义尔等。潘教授指出,中国的教育应当借鉴德国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教育的创造性与独立性,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使其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整场讲座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中国与外国相结合,让大家既领略了潘教授深厚的哲学与人文底蕴,又促使人们对中国的大学教育进行深刻反思,使同学们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高度,从教育的基本理念层面,对自己学习的目的进行了再认识,从而对同学们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