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敬文园地 >>图片新闻 >>正文

蔡静教授做客敬文讲坛谈“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历程与核心问题”

添加时间:2021-03-19    预审:刘和文  终审:傅绪中  点击量:

本网讯(图书馆 方超/文 曹韵秋/图)318日晚,敬文讲坛2021年第一讲(总第130讲)在敬文图书馆一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如期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蔡静教授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历程与核心问题的讲座。讲座由图书馆副馆长刘和文主持,我校师生两百余人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蔡静教授指出译论发展史与翻译史是相辅相成的。讲座的具体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她介绍了史上记载的中国翻译活动的发端。其次,她着重阐释了中国古代翻译中的理论生成及核心问题。历史上前两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东汉至宋元时期的佛经翻译和明末清初时期的科技翻译。佛经翻译的力量主要是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和西行求经求法的僧侣,中心议题为“文质之争”,翻译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质向文,文质结合”;宋元之后佛经翻译逐渐衰退,而圣经翻译出现。明末清初时期,以介绍西方自然科学为主的科技翻译兴起,“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下译论发展并不活跃。接着,她又向大家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的翻译活动及代表性理论。蔡教授引经据典,先是概述了清末民初起中国翻译史第三次高潮的出现,接着对清末至五四阶段的主要代表性翻译家如严复、梁启超、鲁迅、郭沫若、林语堂等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了阐述;随后介绍了建国早期最具代表性文学翻译理论“神似论”和“化境说”。讲座最后,她归纳了中国传统译论发展的整体特征是起步早、历时长,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且自成体系;并对当代的译学发展进行了展望,新时代的译论建构需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丰富,在应用中完善。



讲座结束后,蔡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互动交流,针对学生提出的“文质之争与直译、意译的具体区别”,蔡教授以自己撰写的相关论文为据,给同学做出深入浅出的解答,以严谨的精神和渊博的学识赢得在场同学们阵阵掌声。